有句話:人之所以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巴,是在告訴我們要少說多聽。
人有說話的訴求,但不是什麼事都要告訴別人,也要分具體的場合和事情。
因為一旦管不住自己的嘴,就容易生出口舌禍患。
所以,真正有城府的人,都閉口不談自己這3個隱私。
01
自己賺錢的「門道」
精神分析家克萊因在《嫉羨與感恩》中說:
「嫉羨的人厭惡看到別人的享受,只有在別人的悲慘中才覺得自在。」
有一些憑本事,享受一定財富的人,會在和別人閑談時,被問及自己賺錢的「門道」。
沒有經歷人性險惡的人,就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別人,自己的發家經歷。
一些聽的人心生羨慕,會在心里盤算,自己有沒有類似的資源和本事,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一下,效仿你的「發跡史「。
如果聽者是個良善豁達之人,即便他自己最終沒有發家致富,也不會對你嫉妒;
但有些人就會認為,憑什麼你可以做到,而他卻不可以,從而生出怨恨之心;
這些人不懂,成功是不可復制的,別人的成就,沒人可以生搬硬套,需要運氣,也需要自己的細心研究,兩者缺一不可;
每個人的素質不盡相同,并不是別人能做到的,自己就一定可以。
古人有云:同利相忌。
把別人變成「仇人」的好辦法,就是你們在同一個「競爭賽道」。
你本著好心,或是帶著虛榮心,把自己賺錢的門道,告訴了別人,其實是在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聽的人,如果沒做好,可能會在背后詆毀你,認為你肯定有不可告人的「訣竅」,卻揣著不說,故弄玄虛,甚至認為你在惡意引誘他;
所以,無論何時,別忘了約束自己的嘴,「悶聲發大財」才是明智之舉;
有些話,真的只能說給「不相關」的人。
02
自己對一件事的真實觀點
心理學上有個「喬哈里視窗」,它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
開放區是你和別人都知道的;
盲目區是自己不知道、別人卻可能知道的;
隱藏區是自己知道、別人卻可能不知道的;
未知區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信息。
我們與別人溝通時,不是單純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要了解對方的認知水平和性格;
畢竟,多數交流不是自說自話,而是雙方或多方;
你要保證你說的話,聽在對方的耳里,盡可能不會被誤會;
如果不考慮溝通對象,就貿然地發表自己對一件事的真實觀點,就可能得罪人;
《子貢問時》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客人問子貢,一年有幾個季節?
子貢說四個季節,客人卻說三個季節,兩個人爭執不休;
直到孔子過來,觀察客人后說了一句,是三個季節;
客人這才大笑著離去。
孔子對此解釋說:那位客人就像蚱爾一樣,春生秋死,沒經歷過冬季。
所以,在不了解對方水平、經歷的情況下,主動發表觀點,可能會出麻煩。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大家都有各自看事情的「標準」;
有人因為自身的局限,對別人下的結論和定義容易「敏感」,符合他們認知的就是對的,不符合他們認知的,他們會本能地排斥和抵觸,所以強辯無用;
如果你發表的觀點,剛巧觸碰了對方的「雷區」,例如,勾起別人傷痛的回憶,就可能招致禍患,陷入不必要的紛爭。
同樣,你的真實想法,也容易被人「貼上負面標簽」;
因為證明一個觀點的正確,需要很多前提條件, 你的觀點,有時不一定真的對;
反而別人會認為,是你對人對事有成見,評價有失公允;
他們會把你說出口的觀點,等同于你的為人,從而厭惡你,遠離你。
最好的辦法就是,敏言慎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這不是要我們口不對心,虛偽勢利,而是要我們自律和謹慎,多對人有了解后再說不遲。
03
自己的狼狽和瘡疤
我剛進入職場時,老闆曾教導我們,你可以與人有不和,有爭執,但切記, 絕對不要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
其他的小打小鬧,偶爾的拌嘴,都可以成為有趣的回憶,會被忘卻和原諒。
但 唯獨傷害自尊這一條,是人性中過不去的坎兒。
有句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
意在告訴人們,做事對錯要有個自己的衡量標準,至于人們贊譽還是詆毀,要聽任別人去評價。
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夠對自己曾受過的詆毀和傷痛釋懷;
那麼,我們也不要在與人交談時,隨意說出自己曾經的狼狽和瘡疤。
因為那是我們最深的隱痛,它會在我們與人出現利益紛爭時,成為別人攻擊我們的要害。
而且我們的瘡疤,也深藏著一段最難忘記的苦難,它是羞見于人的,甚至被人提及時, 會激發我們一瞬間的情緒,刺激我們的神經,瞬間鑄成大錯。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調整和掌控自己的情緒,就要管住自己的嘴,最深的隱痛,要麼說給不相關的人,要麼就深埋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