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互動方式。同時,不同個體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也會處于不同的社交心理當中,
但無論不同個體之間的性格有怎樣的差異,在大多數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人們還是遵循一種共識——那就是彼此之間的平等。
如果違反了這種平等的社會交往原則,那麼這段關系和互動勢必就會受到影響。從交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會在年齡增長的過程當中漸漸的變得保守。
尤其是對于中國人而言,「面子」的存在,導致人們有時候不會當面指出自己對他人的某些看法,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年紀大了之后,即便是面對某些自己不滿的社會關系也不太勇于去否定這段關系。
但這樣其實是不對的。畢竟交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適,尤其是對于中年人而言,要勇于對某些社會關系說「不」。
1.敢于遠離言而無信的人
我們常常說在社會交往當中,「真誠是最好的必殺技」。想要收獲一段美好的社會關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真誠的方式面對他人。
但偏偏有些人在社會交往當中喜歡做一些言而無信的事情。這種動機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人由于處事比較圓滑,所以他們會抱有一種占別人便宜的想法,
比如說在答應了別人做某件事之后,假裝自己忘記了,以此來等待別人完成之后再去坐享其成。
還有的人則是由于不重視彼此之間的關系。因為如果很重視對方的存在的話,那麼就不會在答應別人之后做出反悔或者是無動于衷的選擇。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在一些好友之間,大家會時常的約著在一起吃飯,同時喝酒聊天,那麼這樣的場合自然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努力營造的。
不可能總是讓其中一個人或是某幾個人來組織。但偏偏就是有一些人享受這種別人把事情都做好了自己來「吃現成的」的成就感,
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樣的相處會讓自己更有成就感,殊不知這樣的時間久了之后會讓別人越來越無法忍受。
2.敢于遠離表里不一的人
如果說一個人言而無信可能是他的品質問題,那麼表里不一則是更加嚴重的人品問題。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曬出了自己前一段時間的經歷——她剛剛失婚不久,所以把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和身邊的一位閨蜜分享。
這位閨蜜表現的十分體貼,不但耐心的傾聽這位博主的各種傾訴,同時還好言好語的去安慰她。這位博主覺得十分的感動,把這位閨蜜視為自己的知心好友,
同時也時不時的跟他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同時還常常請對方到自己家中做客,把自己最拿手的廚藝分享給她。
可是一段時間過后,這位博主突然十分震驚的發現,這位閨蜜對自己的安慰和體貼居然都是假的。
因為她在得知自己的遭遇之后,居然把這些內容都當成和他人的談資,分享給別的人,以此作為拉進和他人關系的一種資本。
這也導致這位博主十分難過。所以我們一定要確定,自己信任的朋友,是否是一個表里如一、值得信任的人。
3.敢于遠離不懂得感恩的人
正如上文所說,如果說平等交往是一個最基本的交往心理,那麼互惠互利就是社會交往過程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高階原則。就像是法國的。
著名社會學家馬賽爾·莫斯所研究的饋贈理論所想表達的一般:社會交往過程當中的贈與和回饋,盡管表現為物質層面上的互動。
但在深層次已經建立了某種固定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才是讓這種社會交往能夠長久的動力。
由此我們可知,互惠互利,使得彼此的關系更為長久。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種互惠互利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上,更體現在精神和心理層面。
對于自己十分重視的社會關系,常常在精神上安慰對方,在心理上照顧對方,都能讓彼此感受到濃濃的情誼。
所以如果發現了身邊有那種只從自己身上索取,卻不懂得感恩的人,就應該及時的與之劃清界限,我的不光是自己單方面的付出會讓自己的負擔很重,
這段關系從理論上來講也不會特別的穩定和長久,因為一旦涉及到利益相關的情況,對方就隨時有可能放棄這段關系。
人到中年,更應該敢于斷絕某些無意義的社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