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話不說盡、事不做盡、情不散盡

哒哒哒 2023/09/11 檢舉 我要評論

有「天下第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曾說:

「話不說盡有余地,事不做盡有余路,情不散盡有余韻。」

生活中,那些懂得把握分寸、控制尺度的人,往往有更大的成就,更高的修養,也更受歡迎。

不管是說話做事,還是為人處世,都要學會把握分寸、留有余地,讓別人舒服,讓自己坦然。

01

話不說盡有余地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一杯水,盛得太滿,就會溢出來;半杯水,卻可以安然無恙。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不把話說盡,留一些空間,容納意外,給自己回旋的余地。

3月6日,在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中國首位終極格斗冠軍張偉麗與波蘭對手喬安娜在賽前曾面對面交流。

喬安娜當時對張偉麗說了這樣幾句話:

「我跟你保證,你從來沒碰到過我這麼強的對手。」

「你會輸的,你就像個小女孩,我會完爆你。」

而面對喬安娜充滿火藥味地挑釁,張偉麗只回復兩個字:「閉嘴。」

2天后,正式比賽,經過五回合的對戰,張偉麗成功擊敗喬安娜,拿下冠軍。

賽前話說得有多滿,打臉就打得有多疼。慘敗的現實給喬安娜上了生動的一課。

正所謂,「話到嘴邊留三分」。

生活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很少有人能預測到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不隨便不說「勢不兩立」的話,也不隨意就說「蓋棺定論」的話。

曾仕強教授曾說過: 「說話不能說太滿,當你說‘一定’的時候就已經錯了。」

話不說盡有余地,點到即止,即是給人留顏面,也是給己留后路。

不在話語中逞威風,人生便少很多無謂之事。

02

事不做盡有余路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曾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山不轉水轉。」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山窮水盡虎落平陽的時候。做事不做絕,留一些余地,是給自己一些退路。

袁紹討伐曹操時,曾命令陳琳草擬了一份檄文,指責「曹操身處三公之位,而行盜賊之態」,這一句話里,連曹操的祖先也一并罵了。

後來袁紹大敗,陳琳被擒,曹操的手下要求將陳琳處死。但曹操愛才,將陳琳留下委以重任。

後來的陳琳,成為「建安七子」之一,對建安文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曹操也憑借這份容人胸襟,做事留人余路,進而籠絡了天下有才能的謀士智臣,成就了自己「梟雄」的地位。

兵法中有云,「圍城必闕」,「窮寇莫追」。

對別人網開一面的同時,自己又何嘗不是明哲保身?

事不做絕,是海納百川的寬容,更是高瞻遠矚的智慧。

任正非也是有此種大智慧和大謀略的人。

曾經有記者采訪任正非,問道:「我看到歐洲市場已經擁抱了華為,華為也擁抱了歐洲,對此您怎麼看?」

任正非說:「我們在歐洲的份額也不能太高,我們也要給競爭對手留有生存的余地。所以有時別人說我們定價高,我們定價不得不高,我們如果定價太低就把別人都整死了。

把別人整死不是我們的目的,這樣其實自己也活不了多久。

新的科技隨時可能翻盤和取代,共同發展才會讓更新和取代停留得久一點,更久一點,或者給自己補充和創新提供余地,這才是共贏。」

英雄所見略同。有著大格局的人,都懂得給做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給對手留余地,就是給自己留下進步的空間。給他人留余地,便是給自己留「生路」。

03

情不散盡有余韻

人與人之間,一定會產生矛盾,很多情況下,都是對事不對人,即使到了矛盾無法調解的時候,也盡量留點情義。

能交往就繼續,即使不能繼續,也沒必要撕破臉皮、割袍斷義。

蕭何和曹參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

後來他們二人跟隨漢高祖打天下時,因為政見相左,漸漸有了隔閡。

但蕭何在病重將死時,向皇帝推薦的繼承相位之才,便是曹參。

曹參接替蕭何,當漢朝的相國,也完全遵循蕭何生前制定的法規,幾乎毫無變更。

蕭何與曹參,雖有隔閡,卻沒有鬧得不可開交,後來也有對彼此的道義和尊重。

曾國藩和左宗棠也是如此。

曾國藩是左宗棠的老師,一直大力提拔他。但左宗棠為人十分傲慢,隨著自己官位的提高,越來越不把曾國藩放在眼里,經常出言不遜。

但曾國藩也不與他計較,不僅在公事上也沒有為難過他,還曾在左宗棠危難之際,出手救援。

正是因為曾國藩如此,他們才沒有在朝堂上、生活中鬧得不可開交,沒有成為彼此的敵人。

也正是因此,為官清廉的曾國藩去世后,左宗棠才會愿意接濟他的家人。

人活一世,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個仇人拆一座橋,朋友多了路好走,點頭之交也好過仇人。

即使沒了當初的知心交心,沒了當初的深情厚誼,也可留些淡如水的交情。

《朱子家訓》中說: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上,要學會給別人多留余地,懂得適可而止,掌握好分寸。不論說話和做事,都不要做的太絕太狠,否則會堵著自己前進的路。

話不說盡有余地,讓自己能夠進退自如。

事不做盡有余路,給他人留退路,也是給自己留余路。

情不斷盡有余韻,留點情義給他人,也是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事事留個余地,穩妥地過日子,厚道地做事情,重情重義地與人相交,才是處世的大智慧。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