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遺憾和錯過,多些最平凡卻最無價的遇見。
《情書》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講述了一封原本處于哀思而寄往天國的情書,意料之外收到了同名同姓的回信,并因此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的單戀的故事。
一部在26年前觸動無數人的電影,選擇在520這天重映,不知道又要勾起多少人關于情感的回憶。
當時的我們,或許還看不懂電影的個中深意,只感嘆女藤井樹與男藤井樹的錯過,惋惜渡邊博子與男藤井樹的亡別……
而當年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多數也已從年少步入中年。
這期間,有人從校服到婚紗,有人從陌生人到夫妻,也有人從已婚到單身。
德拉·梅爾說: 「經驗猶如一盞明燈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頭腦中的朦朧的東西豁然開朗。」
如今再看《情書》,才明白,人這一生,最該看透的3個感情真相。
一切都會過去,我們終將學會告別
電影的開頭,便是主人公博子一人,緊閉雙眼,靜靜地躺在雪地里,只有風雪聲在呼嘯。
而她,好像忘記了呼吸。
出于身體的本能,她突然咳了一聲,喘了幾口氣。
站起來拍了拍壽衣上的積雪,緊握的手又松開,然后朝遠處走去,只留下雪地里孤零零的腳印。
那一天,是她的未婚夫藤井樹的祭奠日。
三年前,藤井樹在他們登山途中不幸意外罹難。
博子對兩人幸福生活的期待,也隨之破滅。
她還沒想過,也未曾學會與心愛之人告別,就得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
盡管母親說,藤井樹上學時住的房子已經變成了公路,她還是偷偷地把地址寫在手腕上,然后給自己的未婚夫寄出了第一封信。
當收到署名為「藤井樹」的回信時,她愿意相信,這就是一封來自天國的信,她正在與未婚夫對話。
其實,這封信是與未婚夫同名同姓的一個女生所寫,他們曾是國中同學,由于姓名相同,才陰差陽錯地收到博子的來信。
收到回信后的博子更加不愿接受愛人離世的事實。
而這位女藤井樹,曾經也與博子一樣,無法承受父親病逝的絕望。
女藤井樹的父親在她國中三年級的元旦,因感冒病重離世了,大家都在慶祝新年,唯獨她們家在辦喪禮。
有一次,她看著雪地里已經 離開的蜻蜓,問道: 「爸爸走了,對嗎?」
是的,爸爸已經不在了。
可她和博子一樣,仍然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有多少人也如她們一般,終日徘徊在分別的路口,不愿離去。
那頭的人已走遠,這頭的人還在原地。
其實,不管是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每段感情的結局,都逃不過「離別」二字。
畢竟,人生在世,再真摯長久的感情,逃得過生離,也逃不過亡別。
與其在別離之時,緊握那落空的手,不如趁著還在身邊時,把每一分都當做最后一秒去過。
韓國紀錄片《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里,記錄了一對相濡以沫76年夫婦的晚年。
盡管已是耄耋之年,他們還是會在打掃庭院時,互相潑起水來;會在冬天時,去打雪仗,品嘗積雪……
但是,幾十年的感情,也敵不過生命的倒計時。
爺爺的身體和精神越來越差,人也日漸消瘦,奶奶知道,爺爺的時間不多了。
外地的子女們也紛紛趕來,陪伴爺爺度過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
在韓國,人們認為,亡后的人會跨過一條江。
三個月后,即使奶奶在心里念了無數遍「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但他,還是一個人先走了。
爺爺離世后,奶奶還是會像往常那樣穿著漂亮的韓服,生活變了,又好像沒有變。
就像爺爺所說:
「人生和花與樹葉都是一樣的,我是樹葉就在春天茂盛生長,在夏天享盡雨水的拍打,到秋天就隨著寒霜掉落,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好好珍惜愛人,好好陪伴父母,便無遺憾。
吵架了,就冷靜下來換位思考,互相體諒,然后給對方一個擁抱。
疲憊了,就停下來放空自己,充滿電量,然后給對方一個笑容。
感情走到最后,終是離別,唯有經營好每一刻,才不負此生。
愛不只一種,錯過了才會懂
很多人的感情,都與 「錯過」有關。
也許是因為年輕,還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意;
也許是因為害怕,還沒有勇氣說出那聲「喜歡」。
恰如電影中的女藤井樹與男藤井樹,相互喜歡卻都藏在心底。
為了不被周圍說閑話的同學所打擾,他明知她在車棚等他換試卷,卻還是故意拖到天黑時才出現。
為了能與她獨處的時間更久一些,他在她手搖的車燈下假裝仔細地比對兩人的試卷。
為了吸引她的注意,他在騎車放學路上故意將一個紙袋套在她的頭上。
……
而對于女孩來說,這個曾經依靠在紗簾飄舞的窗邊看書的男孩,也早已驚艷了她的年華,印在了她的心里。
只是,男孩的不告而別,讓這份感情還沒來得及開花,就已枯萎。
多年后,女孩才在那本男孩反復借閱的《追憶逝水年華》借書卡上看到自己的畫像,以及那個可能是意指她的名字。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原來他們曾經錯過了彼此。
電影里有這樣一句話:
「如果當初我勇敢,結局是不是不一樣。如果當時你堅持,回憶會不會不一般。最終我還是沒說,你還是忽略。」
可說實話,有時候,錯過才是人生。
都知道,這是一個處處講「速度」的信息年代。上一秒的想念,下一秒即達。
然而,那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情感更牢靠了。
和以前的那代人一樣,我們的遺憾常在。
錯過,就像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可它卻不是一個貶義詞,它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感導師。
《人物》曾經做過一個關于情感遺憾的話題征集。
留言中,雖有后悔與不舍,但更多的是歷經千帆之后的醒悟。
有的人在讀書時代和男生互相暗戀四年不自知,最后彼此錯失良緣,才明白愛是要大聲說出來的;
有的人在和伴侶婚姻破裂之后,才發現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學會了珍惜。
……
人就是這樣。
有些感情,唯有錯過了,才懂得它的可貴。
可正是如此,待它下一次到來時,我們才懂得緊緊抓住。
放下,也是擁有
都說,一份感情,開始比放下更難。
三年了,博子還是放不下對未婚夫的愛。
而另一個同樣愛著博子的人,也一直沒能真正走進她的心。
秋葉是他們兩人的好友,他和藤井樹一樣,在第一次見到博子時就對她暗生情愫,怎料好友比自己先一步開口,他只能把這份愛意深藏心底。
他,一直在等博子放下心結,等她完全地把心交給他。
但此時的博子,心里填滿的依然是對未婚夫的愛。
直到開始與女藤井樹通信,她才在了解未婚夫過往的點滴中,解答心中疑惑,也真正地與他告別。
這才有了電影的最后一幕:
博子拼命地奔向雪山,摔倒后的她并沒有面露難色,而是對秋葉溫柔一笑,繼續奔跑。
她不停地對雪山放聲大喊: 「你好嗎?我很好。」
喊到聲音變得沙啞,喊到眼淚奪眶而出。
那一刻,她終于釋然了。
解開心結的鑰匙,不是其他,而是自愿的放下。
當自己把心鎖上時,別人就算是撬,也撬不開。
前段時間大火的《流金歲月》,劇中的蔣南孫就像博子那樣,只是博子放不下的是痛失最愛,而南孫放不下的是舊愛的傷害。
章安仁在她一無所有的時候,沒有出手相助。在她被人詬病的時候,沒有挺身而出。在她狼狽不堪的時候,沒有遮風擋雨。
以至于后來,她不再相信世上存在真愛。
而那個早已愛上她的人:王永正,一直在耐心等待,等她愿意解開心結的那一天。
所幸,南孫最終還是把愛的位置給了王永正。
感情中最大的遺憾,不是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而是遇到對的人時,你卻不肯接納他;
也不是錯怪之后的幡然醒悟,而是明知道其中道理,你卻在自欺欺人。
就像女藤井樹由于父親在醫院的病逝,對醫院產生了恐懼,甚至連生病也不肯去醫院。
母親也一直埋怨爺爺當初堅持背丈夫下山,而不是等救護車。
說到底,這份恐懼和埋怨還是心里的「放不下」在作祟。
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唯有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擁有最真摯的感動。
從現在起,無論心中有何郁結,有何執念,都放下吧。
去擁抱那個愛你的人。
只有放下灰暗,光才能照進來。
《情書》里說: 「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別人的回憶,盡力讓它美好吧。」
博子也好,藤井樹也罷,或者我們平凡中的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為人,第一次經歷感情。
無論你與誰相親相愛,與誰廝守一生,都盡管去擁抱內心的感受,讓每一刻都注滿愛的溫暖,也讓人生不留遺憾。
離別,不是一無所有。
錯過,也不是件壞事。
放下,更沒有那麼難。
今天,送你一封「情書」,無論你單身還是有伴,都能夠好好愛自己。
少些遺憾和錯過,多些最平凡卻最無價的遇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