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從家裡娃過了三周歲生日,我每天都處在崩潰的邊緣。
剛剛收拾好的玩具,下一秒又被他倒了一地;
讓他好好吃飯,非把飯菜挑得滿桌子,有時還請衣服吃頓飯;
喊他洗澡,八百遍都聽不到,等把他提起來扔到澡盆里,又玩得不想出來……
總之就是怎麼能和你對著干,他就怎麼來。
我再好的脾氣,也經不住這麼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
家有熊孩子,應該特別能懂我。
都說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問題,責任一定在父母。然而,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那麼,為了更好的親子關係,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指導我們做更好的父母呢?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案。
作為傑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尼爾森,同時也是一位7個孩子的母親。就像被養育問題弄得苦不堪言的我們一樣,這位教育學博士也曾因孩子問題陷入痛苦與沮喪。
直到她遇到阿德勒法,運用這個方法,她讓孩子之間的打架減少了80%,家務配合上也有了極大提升,最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做媽媽的快樂!隨後,她整理案例和方法,把令千萬家庭受益的教育技巧寫進《正面管教》。
本書以「溫和而堅定」為宗旨,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心理思想為基礎,結合現實案例來分析我們普遍遇到的育兒問題。
書中強調,只有溫和且堅定的正面管教,才能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還孩子以自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
育兒路漫漫,相信《正面管教》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的覺醒,讓我們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來贏得孩子,互伴成長。
02
以下是摘自本書的三句感悟之言
001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我們中國人總是講謙虛,不肯誇獎孩子,認為孩子一夸就廢了。不僅不夸,還時不時打擊孩子,名其名曰是怕孩子驕傲,敲打敲打他。
回想我們小時候,明明成績考了前幾名,屁顛顛地跑去跟父母炫耀,想得到一頓誇獎,卻不曾想得到的是一頓數落,「考這麼點分兒,還值得高興啊,你看看人家考第一的,你還差得遠呢」。
想想我們當時的心情,是不是就像興頭上被人潑了一盆冷水,十分沮喪。
可能長大後,我們也能明白父母當時是怕我們驕傲,想以此激勵我們,但事實是,除了沮喪,我們並沒有感受到正向反饋。
而今天,又是何其可笑?我們原封不動的,把這一套「打擊理論」用在了我們的孩子身上。
如果,你意識到了這點,那麼就請停止批判我們的孩子吧!
跟著《正面管教》,來一起學習正確的鼓勵法。
002
當大人用過度控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時,孩子們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終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
看到這句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盯著孩子寫作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寫作業成了父母的事情。你不盯,我就不寫;你盯著,我也能應付,妥妥地「為家長寫作業」的思想。
想我們小時候,父母事情多,根本沒有功夫來盯我們,頂多就扔給我們一句「 書是給你自己讀的,學是給你自己上的,作業也是給你自己寫的,到時候完不成,被懲罰的也是你自己。」
因為不想長大做農活,讀書是我們唯一的出路,這喚醒我們的內在驅動力,每次都認認真真地自己寫作業,小小年紀就知道,我們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父母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他才能意識到責任。
003
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要大人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過分嗎?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有一次我兒子發脾氣,竟把他手中和面前的玩具都摔在地上。那一瞬間,我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小時候,我媽媽脾氣暴躁起來,就會摔東西;不知何時,我也學會了這臭毛病。即使在我媽的恐嚇下,當時那一刻不敢摔,等她走了,也一定會發泄一番。沒想到,現在竟然又遺傳給我兒子了。真是太可怕了!
我們總是以大人的身份自居,覺得自己一切都沒有錯,要求孩子遵規守矩,不能忤逆。但有多少人想過,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而不反省自己,這對孩子太不公平了!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我們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如果我們想要情緒穩定的孩子,我們應當以身作則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最後說一句,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千萬不要試圖假裝誇獎、放手、約束他們。
我們,騙不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