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回憶早年寫作經歷時,曾談到自己有天躺在床上讀《變形記》,讀完后就無比激動地跳下了床。
因為從這本書荒誕離奇的寫法中,馬爾克斯得到了靈感,隨后,創作出傳世佳作——《百年孤獨》。
《變形記》的作者是卡夫卡。
美國作家奧茨說:「卡夫卡是一個永恒的謎,要解這個謎就意味著解人生的真諦。」
卡夫卡的筆調是獨特的,小說講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后,經歷人情冷暖的荒誕故事。
痛苦沒有比較級,這世上,也沒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
01
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花開花謝春不管,拂衣事休對人言;水暖水寒魚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魚兒知道,格里高爾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原本是一位推銷員,工作五年以來,他從未因為私事請過假,也從未在工作上偷過懶。他的薪水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清晨醒來,格里高爾變成了一只甲蟲。
作為一個旅行推銷員,他平時出門上班的時間都很早。因為反常的遲到,公司經理上門催促。
當格里高爾艱難地把門打開后,他急忙跟經理解釋遲到的原因。
可是,他喋喋不休的話語在別人耳中只是一串蟲叫。
家人們看到他的蟲形大驚失色。
在格里高爾最無助的時候,哪有什麼感同身受,沒有人給他安慰,經理嚇得轉身就逃。
母親嚇呆了,父親操起搟面杖把他趕回房間,腹部被門擦傷,也沒有人顧及他的傷口。
似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一只怪物,家人打他,同事遠離他。
梁文道說過:「成年人在扇動翅膀時,兩邊羽翼上還掛著重重的秤砣。」
別人的悲歡離合,很難做到換位思考;別人的喜怒哀樂,人們只愿意站在自己的立場,在意的是自己的需求。
除了苦撐,哪有什麼感同身受。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以后,還在為家人的處境擔心,現在的他沒有了工作,家里該怎麼維持生活?
可是,他聽到一些以前他從來不知道的事情:原來父親還存有一筆錢。
活得清醒,才是人生最明媚的樣子。
沒有感同身受,那就活得清醒,悲喜自渡吧!
02
沒有無堅不摧,只有視如敝履
格里高爾在變形后的前兩個月,妹妹會給他送飯和打掃房間。為了不讓妹妹看見自己丑陋的樣子,他拖了一張被單來遮住自己。
時間久了,妹妹打著方便格里高爾到處爬的旗號,要把他的家具搬出去。
搬東西的時候,母親被格里高爾的樣子嚇暈了。瓶子摔碎在了地上,割傷了格里高爾,瓶子里的液體具有腐蝕性,侵蝕著格里高爾的傷口。
新傷未好,格里高爾又被父親丟蘋果打傷了,全家人都將他視為累贅,對格里高爾充滿了厭惡。
受傷的格里高爾飽受身心折磨,然而沒有一個人幫助他處理傷口。
有一天,租客發現了他,他們提出退租。
妹妹提議將格里高爾趕出去,全家人都覺得他們的不幸都是格里高爾導致的,只有格里高爾不在這個家里,他們的生活才能回歸正軌。
沒有無堅不摧的感情,只有徹骨的寒冷。
東野圭吾說:「這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重病在身,奄奄一息的格里高爾,并沒有責備家人,而是心懷內疚地看著家里的不幸,然后更不幸地死去。
第二天早上,家里人發現格里高爾死了。
他的父親說:「真好,真是多謝上帝對我們的仁慈。」他們一家人都為格里高爾的死,感到由衷的放松。
格里高爾的家人,靠著格里高爾辛苦的工作,才過上了優越的生活,可是在格里高爾「變形」之后,他們卻對他充滿了厭惡,任其自生自滅。
故事很冷,人心也很冷,生活很殘酷。
別高估關系,別低估人性。
03
沒有坐以待斃,只有埋頭苦干
自從五年前,父親因為事業失敗虧了錢,格里高爾就自愿接下家庭重擔,一夜之間,從懵懂的小伙子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頂梁柱變成甲蟲以后,家人被迫自食其力,各自找尋生計。
父親以前雖然當過老板,可如今年邁,只能應聘最底層的侍者。
母親辭掉了家里的廚娘,自己一面操持起家務,一面打零工補貼家用。
妹妹格蕾特不得已放棄了音樂夢想,當了一名售貨員。
大千世界,世事繁雜,又有幾個人能稱心如意。誰還不是在塵世間拼命掙扎,一面心懷不甘,一面掙脫無力。
為了增加收入,母親和妹妹忍痛將首飾賣掉,還將家里的一個房間租給了門客。
雖然辛苦,但是家里的日子也能過得下去。
果然,關鍵的時候真正可以依靠的還是自己。
格蕾特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語,將來好找更好的工作。
成長就是一遍遍地懷疑自己,然后推翻一個又一個階段的自己,長出新的智慧,帶著無數的迷惘和不確定性,堅定地走向下一個階段的自己。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不如悲喜自渡。
04
寫在最后
卡夫卡曾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幸福、我的能力和所作所為的每一種可能,從來都存在于文學之中。」
卡夫卡用冷峻的筆觸,通過著作深入思考人生,也不斷尋找著自我價值。
在貧瘠的生活中,找到可以潤澤靈魂的東西。
生存的焦慮無時無刻,催促著我們,永不停息。
正如作家格非所說:「我們其實不是在生活,連一分鐘也沒有,我們是在忙于準備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膽。」
要替別人著想,更要為自己而活。這才是對抗苦難最堅固的鎧甲。
在這無法重來的一生中,千萬不要辜負自己,要做自己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