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叫 「欹器」,如下圖所示。
春秋時的某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去了古廟里調研。
大家一眼就看到了 欹器,但是不理解,這樣東西,有什麼用處。
孔子意味深長地說:「這是欹器,也叫 宥坐之器。空著的時候,是傾斜的倒入一半的水,就立起來了;裝滿了水,就會傾覆。」
孔子又說:「魯國的君王,將其放在廟堂座位的右側,用來警示自己,不要驕傲自滿。同學們,謙受益,滿招損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宥坐之器,演變成了「座右銘」。也就是說,牢記自己的信條,千萬不要做出格的事情,也不要懈怠自己。
深度解讀一番,我們就會發現,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空、半、滿」,是人生持續遞進,卻不能圓滿的過程。
01
空:從零開始。
關于「空」的學問,古人運用得淋漓盡致。
陸游說:「死去元知萬事空。」
王勃說:「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維說:「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不同的詩句,但是意境很類似。
人有生死,終將灰飛煙滅,一切都不會帶走。我們的名字,到頭來,也是要被遺忘的。就算把名字刻在青石板上,還是會模糊。
自然界,陰晴不定,其實是不斷循環。下雨之后,天空格外通透,因為什麼雜質都沒有了,塵埃也被洗干凈了。
有大境界的人,常常把自己歸零。大不了,人生從頭開始。
看看唐朝詩人王維的一生,從小就能歌善舞,才高八斗。年輕時,就中了進士,入朝為官。
可是他在做太樂丞時,有手下的人舞動了黃獅子,觸動了律法,后被貶濟州司倉參軍。人生,不得不回到原點,過半隱居的生活。
到了安史之亂,他被叛軍抓住,為了保命,接納了官職。
安史之亂平定之后,他再一次入朝做官。
有人評價王維,本想有所抱負,轟轟烈烈干一場,但是時局動蕩不安,人生沉沉浮浮,終究消停了,以吃齋念佛過余生。
欹器,空的時候,是傾斜的,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靜靜等待「新的知識、新的生活」。
人,光溜溜地來,「空」就是出發點。到了困頓時,騰空自己,是再一次出發的勇氣和智慧。
02
半:均衡前行。
《半半歌》有云:「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是的,花開到一半的時候,是最美的時候。開到極致,就會走向凋敗了。
喝酒到一半,興趣最濃,打開了渾身的脈絡,舒服。
若是喝醉了,人如爛泥,就變成了令人厭惡的酒鬼。
以此類推。
說話到一半,能夠留下聽話的時間,可以有沉默的時光,給人的印象就更好了。真的反對,夸夸其談,炫耀自己。
事業到一半,就是上升最快的時候。已經看到了成效,并且結局也開始出現,人的動力,滿滿的。
人與人的情感,到了一半,那就是恰到好處,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下雪的日子,王徽之忽然醒來,喝了幾杯,還想起了朋友戴逵。
他喊家仆:「我們坐船,去戴逵家看看。」
從山陰縣出發,往戴逵所在的剡縣出發,經歷了一夜的奔波。
他說:「打道回府吧,原來我興致勃勃,現在已經盡興了。」
原來,去見朋友,走到半途,也是別有雅趣。相信戴逵,知道這件事之后,一定更加珍惜情誼,比相聚喝酒,更勝一籌。
好的人生,是「五五開」,也就能趨于平衡。
一半清醒,一半糊涂;一半過去,一半未來;一半相愛,一半冷淡;一半計較,一半算了;一半直走,一半拐彎;一半工作,一半休息;一半開懷大笑,一半猶豫憂郁......
欹器里的水,到了一半,就平穩了。人若是如此,就穩步前行,不偏不倚走向成功。
03
滿:永無止境。
人是忌諱「滿」的,因此二十四節氣,有小滿,沒有大滿。
可是,人是要追求「滿」的,否則就沒有了目標。
從前,有個繪畫高手,找到法門寺的主持釋圓和尚,吐槽:「我總想找一個好老師,但是找了幾個,他們都不如我,哎。」
釋圓讓他畫茶壺和茶杯,試探其繪畫水平。
高手一揮而就,得意地說:「還行吧。」
釋圓笑著說:「應該把杯子和茶壺的位置換一下,讓杯子里的水,倒入茶壺。」
高手愣住了,不解。茶壺倒水,常見;茶杯倒水如茶壺,少見。
「人生如杯,滿了,別人還能給你倒水嗎?騰空自己,才能海納百川。」
原來,滿,就是不滿;滿,就是求滿。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而不是在景點;最好的人生,不在死亡,而是在向死而生;最好理想,不是成功,而是從成功走向成功,不曾設限。
欹器里水滿了,就會自動傾倒出去。看懂了,你不會因此遺憾,而是欣慰。
04
記住,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不管你多大年紀,家境如何,事業發展如何,都逃不過「空、半、滿」三種狀態。
人總是從「空」,走向「半」,從「半」到「滿」,從「滿」,到「空」。周而復始,千萬不要讓人生停頓了,也不要苛求圓滿。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這一日,日升月落,月落日升。
這一年,寒去暑來,暑去寒來。
這一生,上坡下坡,下坡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