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都清楚跟老闆(領導)搞好關系的重要性,可自己與老闆(領導)氣場不和,到底該不該辭職呢?
其實這種事情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想必許多人都聽到過一句話:「就喜歡那種,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
如果說被領導討厭了,大多數人會有以下三種想法:
①辭職走人,一旦被討厭,扭轉局面投入的成本太大,何必浪費時間,改換門庭就好;
②留下來證明自己,消除誤會,改變領導對自己的看法;
③你看不慣我,那是你的事,反正我也不會改,大不了躲著你走。
無論哪種想法都很正常,作為職場人遇到被老闆(領導)討厭的情況,確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相同。
01.有能耐的人,任何選擇都不錯
所有的故事都是有成功者譜寫,有能耐、有本事的人,無論怎麼選都沒錯,因為領導討厭我,只能說明領導錯了,憑什麼是我走人,而不是領導走人?
雖說領導有更大的權力,可以更多支配客觀物質條件,但有能耐的人,總有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你支持也好,打壓也罷,反正你是阻止不了我前進的步伐。
辭職立刻就能找到工作,創業也能干出一番事業,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做到。雖說這種人極少,但這種哪怕就是被領導討厭,那又如何?
單位不用我是單位的損失,又不是我的損失;領導討厭我又怎麼樣,反正你要適應我,否則你有損失跟我無關。
我想辭職,你留不住;我想留下,你趕不走,雖然你是老闆,權力夠大,但你身上的責任,所需的利益,還離不開我。
雖說這類人極少,但大機率會選擇直接辭職,所遇非人不如改換門庭。不過,無論他們怎麼選都沒錯,結果會證明一切。
02.關系硬的人,難受的是領導
每個單位都有「關系戶」,而這些人里總有老闆(領導)惹不起的角色。關系硬、背景深,你看不慣我跟我有什麼關系,你可以不看,我就是如此。
打狗還要看主人,對于這類人領導討厭、看不慣也只能忍著。因為他們不僅可以帶來利益,還能避免麻煩,這類人就像是吉祥物,雖然做事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只要人在那里就有好處,減少麻煩。
如果你關系硬,背景深,領導討厭又有什麼關系?這種情況很好理解,「關系戶」不可控,至少不像那些沒關系、沒背景的好控制,而且這些人的想法很多,而且憑借關系、背景的加持,自己還很固執,被喜歡也不太正常。
老闆(領導)討厭雖然討厭這類人的不可控,卻沒有太多的辦法,「關系戶」不難受,反而難受的是領導,這類人也是少數。
03.手中握有選擇權的人,占據主動
對于精明的職場人,很早有了自己的職業規劃,甚至在領導討厭自己之前,都已經規劃好了,這種人不在少數,被領導討厭不過是把自己主動選擇時間提前而已。
比如,有更大的平台已經投來橄欖枝;有單位看重自己的才華,高薪聘請;有自己的副業,收入穩定,甚至超過主業收入;曾經的投資得到了不菲的回報……
精明的人提早開始規劃,平時就在積累,無論老闆(領導),喜歡還是討厭,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步驟走下去,無非是節奏快慢的問題。
道路的方向不會改變,節奏的快慢根據路況而選擇加速,還是減速,老闆討厭這個因素,不過是這類人路上的坑或者是石頭,總是要越過去的。
去留的問題,主動權或許在上級,但又有什麼關系呢?其實這類人不在少數,尤其是現在的整頓職場的年輕人,并非他們不懂事,而是他們手中有更多的選擇權,主動權早已握在手里。
04.別無選擇的人,只能選擇忍耐
職場人的無奈來源于別無選擇,老闆(領導)討厭自己,不得已只能忍受,辭職之后拿什麼生活,相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沒有超群的能耐,沒有深厚的背景,甚至可能所謂的職業規劃,也不過是在想的階段,并沒有付諸行動。
因為別無選擇,所以只能選擇忍耐,努力把事做好,盡量改善關系,雖然不容易,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相比辭職之后面臨各種各樣生活的無奈,不如選擇忍受現狀,沒準哪天情況就能發生改變呢?比如,誤會被化解,領導調離,自己得到其他領導的認可……只要人還在就還有機會。
雖然不容易,但又有什麼辦法呢?情緒的不自由,壓力的工作環境,只能找一個自洽的方式。
05.「骨頭硬」的人,領導也要躲著
被老闆(領導)討厭,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可是總有些「混不吝」,你不讓我舒服,我也不會讓你好過,「光腳的不怕穿鞋」,「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領導對這種人,雖然內心無比厭煩,但也會保持一定克制,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穿新鞋不踩狗屎」,贏了丟人,輸了更丟人,自己的面子折了,還會影響自己的威信。
一旦與這類「混不吝」鬧一起來,雖然大家表面上對自己恭敬不減,但也會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想必聰明的領導不會親自下場整治這類人。
道理很簡單,幾乎所有的職場人考慮問題的核心是自己的利益,討厭是一碼事,出手整治又是另一碼事,只要不妨礙自己的利益,躲著這種人即可。
這類人雖然不一定被整,但肯定在老闆(領導)的間接干預下,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發展。
行走職場,被老闆(領導)討厭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領導的錯,也許是下屬的問題。不過討厭與否其實不重要,就像職場里對錯并不重要一樣,利益才是核心。有阻力與有助力結局不同,發展路徑不同,關鍵要看是否直面問題的「底氣」,而不是一味地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