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首語
人的福氣,就像是上帝的禮物,能拿多少帶在身上,取決于你選擇走哪條路。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在人際交往中,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很多人,與人相處時,不懂分寸,一意孤行,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變得孤獨。
人到中年,要學會克制,管住自己。因為,每一次的放縱,每一次的忽視,都有可能影響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及未來的生活質量。
人到五十歲,做這些事,不僅破損福報,還會招來霉運。
02、過分計較,導致家庭和朋友的疏遠
與親人或者朋友相處,太計較的人,大多容易被人疏遠。
《知否》中的王若弗,人本質不壞,但對于家人過于計較,差點釀成大禍。
一開始,她與林小娘爭寵,醋意大方,常常不能顧全大局。
丈夫和婆婆偶爾對她都有些不滿,但對她很寬容,以至于讓她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
王若弗總為點小事,與婆婆鬧別扭,心生怨懟。
後來,在姐姐的挑唆下,她居然答應了毒害婆母的計策,鬧得家里雞犬不寧。
好在婆婆胃口不好,沒有貪嘴,躲過一劫。不然一家人都會因為她受到連累,盛家的仕途也就走到了盡頭。
丈夫對她失望,兒女也覺得她糊涂,婆婆為了一大家子人著想,不再與她計較。
她終究自食惡果,人到晚年,還被罰去宥陽老家,不能再與骨肉親近,也失去了夫妻之間的恩情。
屠格涅夫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凡事別計較,做到點到為止,別傷了親朋好友之間的和氣。
與人相處,做人太小氣,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看不懂大局,容易做出失誤的決策,讓自己失去親情,失去朋友。
03、對過去的過分留戀,不向前看
過去的事情,無論對錯得失,都要放過自己。
席勒說:「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般飛逝,過去永遠靜立不動。」
過去的事情都已經隨風而去,若是,耿耿于懷,只會讓自己身心俱疲。再后悔,再愧疚,做再多的事情去彌補,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陷入過去的糾結里,會用大把的時間去剖析過往,便會讓自己反復咀嚼之前的痛苦,無法活在當下。
人無完人,不管對錯,也不管得失,大膽地往前走,讓往事翻篇。
別內耗,你學會放下,才能成長。忘記過去,才會有更好的將來。
在人生這個旅途中,每個人都會在行囊中裝入太多的東西。扔掉煩惱,忘記憂愁,只留下那些美好的回憶,才是智者。
04、忽視健康,過度消耗自己
一個沒有疾病的人,往往很難知道健康有多麼的珍貴。
只有躺在醫院里,每天看著醫療費用單,才明白,原來健康是如此的昂貴。
很多人,努力拼命地工作,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飯。身體和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年紀輕輕,累出一身病。
年紀大一些,好不容易生活有些輕松感,就開始放縱自己。
胡吃海喝,燈紅酒綠,染上很多惡習。以為自己是「人生得意須盡歡」,其實是給自己的身體埋下了很多疾病的隱患。
不愛惜自己,不懂得健康管理,疾病纏身的時候,才真正后悔莫及。
人生都是有因有果,若你沒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種下惡因,勢必要承擔惡果。
人到五十歲,別過度消耗自己,要學會愛惜身體。累了要休息,什麼都沒有自己的健康重要。
05、總結
人生的下半場,學會活在當下。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讓你開心的事情。
與他人相處,發生些誤會和爭執時,要學會快速調整情緒,解決問題。別讓彼此深厚的感情,犧牲在壞情緒里。
過去種種,是非恩怨,皆成往事。別再頻繁回頭,去批判過去的「我」。
關注自己的健康,定時安排體檢,讓日子過得輕松一點,別太累。
福氣和好運,永遠留給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