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說過:「人生沒有偶然,一切都是註定。」
仔細想來,確實如此。看似的偶然,實則是遵循大道的必然。
正所謂:順道者昌,逆道者亡。做事合乎大道,便能昌盛;違背大道,便會走向滅亡。
所以說,一個人順應大道,便能事事順遂,便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順天道,知敬畏
《道德經·第二十章》中講:「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心懷敬畏,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人到中年,經歷了種種浮沉,看慣了事事無常。
便也知道了,一個人心中若沒有敬畏,便會肆意妄為,在無形中破壞自身的運氣,給自己帶來災禍。
《唐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范縣令,想在城外修一座祖宗祠堂,需要大量的木材。
于是,想從就近的山上砍伐。
木匠勸說道:「近年雨少天旱,山上樹木不多,一旦砍去,鳥蛇無處可去。
百姓也會怨聲載道。」范縣令說:「這與我何關,況且此事只有你我知道。他人怎會知曉。」
不料,後來,天下暴雨,沖走了剛修好的祠堂。
再後來,范縣令的官運也越來越差,不到兩年就被發配邊疆。
老人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上天。
所以,人要心存敬畏,敬天地,敬萬物,敬眾生,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問心無愧,才可去災避禍,一生順遂。
順人道,存善念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中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無論他人是否帶有善意,聖人都是心存善念的。
真正的善良,是順其自然,發自本心,不求回報的,是極大的慈悲,也是最高級的涵養。
有一位道長,在上山的路上,救了一隻受傷的蠍子,帶回道觀,每天給這只蠍子換藥。
但是每次換藥的時候,都會被蠍子蟄到。
小道童很不解的說:「師傅,它每次都會蟄到你,你為什麼還是要救它呢?」
師傅說:「救它是我的修行,蟄我是它的業障。不能因為別人的錯,而滅了自己心裡的燈。」
深以為意,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煉的是自己的善心,培養的是自己的功德。
常在自己心中點一盞燈,不僅在照亮他人,也在點亮自己。
古德曾說過:「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世界是一面鏡子,我們心中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付出什麼就會收穫什麼,心中有愛,就會感受到愛;心存善念,也自然會被善待。
順法道,守良知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講:「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有規律,社會有法度,尊重自然是道德,遵守法律是良知。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一個人做事若是昧著良心,違背法律,不僅會被道德譴責,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傳,清朝時,在京城有個藥店。
老闆總會在藥材裡摻點假,很長時間,都沒有被發現,老闆從中獲益不少。
一次,一位老婆婆吃了他家的藥,不久中毒身亡。
經查實,原來是老闆在摻假藥的時候,不小心放的過了量,老婆婆身體虛弱,便中了毒。
後果可想而知,老闆的藥店被查封,自己也被關進大牢。
百密總有一疏,做違背良知的事,也許一時能逃過一劫,但是因果輪回,早晚會惹禍上身。
王陽明在心學中提到「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只是有的人心存僥倖,才會犯下大錯。
人生百年,生于天地,歸于塵土,中間不過是一場經歷。
恪守本分,不忘初心,對外遵紀守法,對內合乎大道,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境界。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說:「不知常,妄作凶。」
一個人不知道天地道法的運行,自然法紀的常識,就會做出違背大道,違反法律的事情,在無意中把自己推向深淵。
生活中,真正厲害的人,始終在順應大道。
順應天道,便懂得敬畏;
順應人道,能心存善念;
順應法道,會守好良知。
如此,便能始終走在大道之上,便能看到光明美好的世界,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