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統一的思維
原文: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譯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珮珊君說:
在老子看來,一切都不是絕對的。
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相互轉化。
這也暗示我們,順境謙遜,戒驕戒躁;逆境刻苦,勤奮努力。
不爭思維
原文:「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珮珊君說:
在老子看來,一個人一旦不爭,就等于立于不敗之地了。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個人不在乎得失,內心也就「也無風雨也無晴」。
自然立于不敗之地。
但這帶來的并非是消極影響。
一個人正是因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隱、能退、能柔。
反而可以不必出風頭,不必分心,專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績。
這才是現代人「不爭是爭」的理解。
逆向思維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
珮珊君說:
老子認為,一個社會越是標榜忠義、禮儀,越是說明社會崩壞。
凡是不能只看表面。
有時候,逆向思維往往更容易接近事情的本質和真相。
利他思維
原文: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譯文: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珮珊君說:
老子非常推崇水。
水能滋潤萬物,卻從不居功,一直處在低處。
得道的人愿意分享利益,處處為他人著想,踐行利他精神。
儒家說,仁者無敵。
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
戰勝自己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珮珊君說:
相對于別人,我們更難了解自己。
相對于戰勝別人,我們更要戰勝自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問題,發現自己,戰勝自己。
一個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守正出奇的思維
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譯文: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珮珊君說:
正代表了根本性的東西,奇則代表了技巧謀略。
比如兩軍對壘,考驗的是軍隊素質、武器、后勤、國力。
這是正。
但是也要考慮一些兵法、謀略、甚至陰謀。
以正合,以奇勝。
人生也是這樣,要懂得遵守規則,也要懂得打破規則。
要重視「無」的價值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用三十根輻條制造的一個車輪,中間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用泥土燒成的器皿,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開窗戶造房子,中間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有」給人便利,但是「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珮珊君說:
房子空了,才能住人;杯子空了,才能裝東西。
人把內心空出來,才能不斷進步。
把頭腦的偏見丟出來,認知才能更新。
無用不代表真的無用。
我們不能總是重視實用而忽略了無用。
很多時候,無用,反而是大用。
守柔貴雌的智慧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后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后就變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堅強的東西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于生長的一類。
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強大的,總是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珮珊君說:
老子一貫主張以柔克剛的弱德之美。
柔弱的東西,更能隨時間、環境而發生變化。
因此不容易夭折、毀滅。
不懂得變動,一味硬剛,只能加速滅亡。
相比于表面上的強硬,柔弱則是另一種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