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劉伯溫的密匣說起
公元1644年,大明朝四處冒煙起火,崇禎帝對此憂心忡忡,卻又毫無辦法。
話說這天,崇禎想起來一件事。據說當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時,把劉伯溫的一個「密匣」也帶入皇宮內給藏了起來。并告誡后世,「 非大變不啟」,莫非內藏拯救大明的方略?
崇禎一下子蹦了起來,不顧「 掌印內臣叩頭固課」,強令必須給我打開。就這樣劉伯溫的這個「密匣」,終于被打開了。崇禎連忙去看,竟然是三個畫軸。
第一個是朝堂內,「 文武百官數千,俱手執朝笏,披髮亂走」。是啥意思?崇禎摸不著頭腦。于是連忙打開第二個,卻吃了一驚:為啥大明朝的兵士都倒戈自擊了?而百姓們更是哭嚎奔走。
崇禎意識到了什麼,慌忙去看第三個畫軸,頓時目瞪口呆。原來是,「 軸中像酷肖圣容,身穿白背心,右足跣,左足有襪履,披髮中懸」。也就是說,有一位皇上模樣的人,卻上吊而死……
果然不久后,這三個畫軸的內容,便活生生上演了,崇禎最終便是吊死在煤山!此事非筆者胡編,而是出自《明史小史》。此事的真假如何?姑且聽之罷了,畢竟《明朝小史》屬于野史類。
不過,我們卻能從中看出一種態度出來。那就是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對崇禎給予普遍的同情。比如正史中,清朝的順治帝,就高呼崇禎為「大哥」,表示: 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康熙帝則更直白,他說 :明之亡,非愍帝(崇禎)之咎也。
至于民間的態度,一個「朱三太子」的傳說,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同時,《明朝小史》的這個記載,則更是把一切都推給了「天意」。既然都是如此態度,那麼為何明朝還是亡了,崇禎還是自盡了?
這就只能說,崇禎是明朝最后一位,卯足了勁,試圖修補大明的帝王,比起他前面那幾位,動不動就上朝的啊,玩木匠活的大明皇上,強得不是一點半點。
也就是說崇禎奮斗了,沒有裝鴕鳥,更沒有躺平,這就足夠給予其肯定了。至于非要追究明亡的責任,非幾篇文章就能說清,只能選取一個角度進行闡述。
筆者選定的是崇禎的視角,也就是說,到底是誰害得他自盡?并非吳三桂和李自成,而是一位被崇禎非常信賴的人,此人叫陳演!
二、內閣首輔是怎樣煉成的
陳演是天啟年間的進士,之前一直在翰林院里愉快的舞文弄墨。也許是受不住翰林院這清水衙門,也許是認為好男兒應出將入相,于是便開始找大腿抱了。皆知天啟年間,最粗的那條大腿便是九千歲的魏忠賢!
但問題是,誰想抱魏忠賢的大腿,就能抱得上?那不成笑話了,最起碼也要夠級別吧!奈何陳演就級別太低,蹦起來夠,他都夠不著。于是陳演便開始結交其他宦官。哪料這反而成全了他。
因為當崇禎帝登基后,二話不說就把魏忠賢,和其黨羽全給辦了。陳演竟然忽悠一下子成了「正臣」,因此被崇禎提拔為了「翰林院掌院」。
對這個結果,真不知是悲還是喜。因為陳演一門心思想要,跳出翰林院這清水衙門,向權力大,油水足的地方挺進。結果他反而成了翰林院的掌門人。諷刺,只能說這是個諷刺了。
就這樣一晃十三年過去了,正當陳演對前途失去希望時,崇禎卻突然想起了他,把他調任到禮部,官至禮部右侍郎。一下子陳演就鼓起了沖天的干勁。前面說過,他曾結交過宦官,如今這些人脈終于有了作用。
話說這天,崇禎在早朝上,詢問大臣們一些問題,結果不是大眼瞪小眼,就是各種太極推手,唯有陳演對答如流,條理清晰。稀里嘩啦把所有問題,都答得天衣無縫。崇禎大喜過望:奇才啊,天降奇才,來救我大明!
崇禎當即提拔陳演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這就叫一步登天,陳演竟然入閣了!
那麼滿朝大臣都答不出的問題,為何陳演可以?就一個原因:他有內線,已經買通了崇禎身邊的宦官,把崇禎想要問的問題,都提前搞到了手。所以不是陳演學問牛,能力強,而是他作弊手段高。
可憐的崇禎,他哪里能想到還有這種事?反而從此視陳演為大明奇才,救時之能臣,給予陳演各種信任和厚愛!又過了一年左右時間,陳演就火箭躥升為,大明的內閣首輔,妥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三、從「為大明續命」到「讓大明斷魂」
陳演當上內閣首輔時,大明已經風雨飄搖了。顯然崇禎提拔他當首輔,就是希望他能為大明續命。但最終的結果卻讓崇禎徹底崩潰了,向陳演怒吼道:「 你死有余辜!」
崇禎為何要這麼怒罵陳演?只因陳演非但沒有為大明續命,反而讓大明斷魂了。
隨著李自成來勢洶洶。崇禎認為,如今應避李自成兵鋒,南遷至南京,先力保半壁江山,然后再揮師北伐。可這種提議,崇禎豈能說出來?故而便希望,有大臣能率先提出來。
果然,大明有明眼人,先是駙馬都尉鞏永固,私下里找到老丈人崇禎表示:「 宣達已失,京師是不可守,闖逆兵峰朝夕將至……」所以應該南遷為上。崇禎自然要裝裝樣子,表示:讓我好好想想。
話音剛落,右中允李明睿,便在公元1644年正月初三,對崇禎又提南遷。崇禎卻一皺眉表示:「 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李明睿急眼了,啥時候了,還管啥外面大臣,你才是大明的皇上大哥,吼道:「 天命微密,當內斷圣心,勿致噬臍之憂。」意思很清楚,干該干的事,讓別人去磨牙玩。
崇禎由此下了決心,第二天就在朝廷上提出南遷。自然第一關要過的就是陳演。在崇禎的意識內,陳演必會同意。哪料陳演卻一聲不吭,用眼神示意手下小弟光時亨。
光時亨「嗷」一嗓子就蹦出來了,從朱棣說到于謙,是堅決反對南遷不算,還非逼著崇禎必須要殺李明睿。其他大臣,眼見陳演小弟如此,立馬也明白這是陳演的意思,頓時一片反對聲。
陳演依舊不吭一聲,靜靜看著崇禎,被逼得無路可走,最后表態:不南遷,咱們一起同仇敵愾,死守京師。但問題是怎麼守?需要兵馬來勤王救駕吧。
于是,有大臣立馬想起了山海關的吳三桂,認為這是大明最精銳之師,如今情況危急,不能耽擱了,應下旨調吳三桂入關,一則對抗李自成,二則就是勤王救駕!
哪料陳演卻突然開口了,認為不用這麼緊張,吳三桂若入關,那麼山海關就丟了,只靠咱京師人馬,就足以讓李自成明白,啥叫天子一怒,浮尸千里——這一次卻沒有達成共識,幾乎所有大臣都認為,必須吳三桂入關,這是為何?
很簡單,大臣的資源、財寶都在京師,誰愿意丟下跑到南京去?自然反對南遷,哪怕明白李自成不是外族的瓦剌,性質不同,卻也堅決反對。
但保護京師,就是保護自家財產,卻正需要吳三桂賣命!可陳演卻一蹦三尺高,就堅決不同意吳三桂入關。一下子吳三桂入關這事,就被陳演給耽擱住了,崇禎也被攪鬧的不知如何是好。
幾天后崇禎下定決心,調吳三桂入關時,卻一切都晚了。崇禎這才氣得大罵陳演,死有余辜!
那麼陳演最后是啥結局?李自成破了北京后,陳演立馬獻出四百萬銀子求活命,由此就抱上了李自成這條新大腿,奈何這條大腿更脆弱,僅42天,李自成敗退出北京,臨走前卻不講武德,一刀殺了陳演……
看著如笑話一樣?卻是出自《明史》。所以才說,崇禎臨死前才知,害死自己的人不是吳三桂和李自成,而是他最信賴的陳演。奈何當他明白過來后,一切都已無法挽回和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