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耐,歷來被看做是一種氣度,是一種境界。其實,忍耐更是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
80%的父母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忍耐也是一門必修課:
忍住一時口舌之快,能夠化解親子之間的緊張;
忍住為孩子包辦一切的衝動,能夠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
忍住揠苗助長的焦慮,能夠讓孩子的成長更自然更健康。
李玫瑾教授曾說:家有12歲以上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
示弱的本質,不是刻意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脆弱,而是讓自己培養出一種忍耐的氣魄。
作為父母,理應在任何事情上比孩子更加穩重淡定。但關心則亂,很多父母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跟孩子大動干戈。
下面這4件事,父母一定要學會忍耐。你越會忍,對孩子越有好處!
01忍口:父母的語氣決定孩子的運氣
父母的言語,是孩子前行途中的路燈。
父母話語清晰,溫和且有力量,始終守住原則和底線,孩子就有了信心,堅定地往前走。
反之,不會說話的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大的傷害。
在《爸爸去哪兒》中,楊爍因為罵孩子而上熱搜。
不管孩子做什麼,怎麼做,他都看不順眼,三句話中有兩句是罵孩子的,還經常冷嘲熱諷。
在爸爸的怒駡聲中,已經懂事的孩子越來越自卑,小心翼翼,害怕惹爸爸生氣。
記得有一個#父母最傷孩子的5句話#的話題流傳網路。
「笨蛋:沒用的東西!」「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都是孩子,怎麼你就那麼笨!」「整天就知道玩,長大能有什麼出息!」「我說不行就不行!」「閉嘴!大人的事小孩子少插嘴!」
養廢一個孩子,多罵罵他就行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我們常常說孩子「不聽話」,是反感孩子不聽自己的話。
大人喜歡給孩子定標準,認為孩子做到了就是聽話,做不到就是不聽話。
可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父母不了解,也很少主動了解。
「站錯了位」的父母,永遠不會有對孩子滿意的一天。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裡提出:「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同理,父母說什麼樣的話,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語氣溫和,孩子就會感受到強大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言辭懇切,孩子就願意向父母靠近;
如果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就會逐漸找到信心與勇氣。
在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時,黃磊說過:
「我從來沒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尊重她的一切想法。」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更改變了孩子的人生。
02 忍住「為他代勞」
前陣子有個「兒子帶父親環游世界」的新聞,觸動了不少家長:
一位名叫亮亮的男孩,今年11歲,他要帶著父親洪舒靖環遊世界。
一路上基本上所有事情由亮亮做出決策,大到路線費用,小到每天的吃喝住行,全由亮亮來拿主意,父親洪舒靖只負責騎摩托車載著兒子完成旅遊。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父親說:
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讓孩子定的,住宿的地點也讓他自己選擇,連吃飯都讓他做決定。
我想讓他學會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決定,以及面對自己的決定帶來的任何後果。
這位「心大」的爸爸,引發了很多網友的熱議:
怎麼能讓一個孩子有這麼大的決定權?
看到孩子犯錯,怎麼能忍住不糾正?
可想而知,這一路,父親需要眼睜睜看著孩子犯多少錯,但父親卻認為,不可能每一次都出來幫孩子善後。
忍住為他包辦一切的心,孩子自然會看到,自己的決定會取得怎樣的後果,從而更好地去做下一次的決策。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成長需要付出代價,這是一個殘酷又真實的現實。
一味地替孩子節省成長的成本,讓他們如何收穫人生的碩果?
03忍心: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之前看過一個節目,講的是媽媽如何教育孩子。
小佑的媽媽很頭疼孩子的體重問題,想讓他減肥,並且定好了減肥計畫。
可是,看到兒子天天放學後都買雞柳吃,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少吃點吧」。
吃完飯的時候,兒子吃了兩個雞翅還想吃,看到他垮著臉的樣子,小佑媽媽又改口說,「好好運動,吃三個也沒有問題」。
毫無疑問,小佑媽媽給兒子定的減肥計畫宣告失敗,兒子反而越來越胖。
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不忍心,其實是逃避責任。
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你懶得管,于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
當孩子不願意繼續練琴時,你心軟了,于是他長大後怪你不逼他堅持;
當孩子不想堅持好習慣時,你妥協了,于是壞習慣將伴隨孩子終生。
孩子不懂得自律,但父母一定要自律,並且好好管教。
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有時候,如果父母不能狠心逼孩子一把,有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劉歡說過,他最後悔的是沒堅持讓女兒學音樂。
他說,女兒小時候在音樂上很有天賦,熱愛音樂,手指纖細的她也很適合練琴。
如果當初他能逼女兒一把,說不定她現在能有更大的成就。
「快樂教育」雖好,但不是所有家長都知道該如何實行。
只知道「快樂」,不知道「教育」的父母,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前程。
04 「忍住」不催促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由于性格比較急,經常喜歡去催促孩子去做事情, 比如擔心孩子上學遲到,就催著起床、吃飯、晚上到家又催著寫作業……
這樣下去只會造成一種結果,那就是媽媽不催促,孩子就拖拉磨蹭,這也是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拖延癥」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媽媽總是不想讓孩子去承擔拖拉的後果,他們是永遠意識不到時間的重要性, 只有讓他們經歷遲到,受到老師的批評,孩子下次才會長記性。
所以,操心的媽媽肯定會養出操心的孩子,只有你忍住不去催促, 適當的提醒,引導孩子自己規劃時間,這樣他們才會變得自律。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忍不住的背後,有一顆愛子之心,更有一份揠苗助長的教育焦慮。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如果可以一鍵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陳銘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我們讓孩子按照我們所認為的完美成長,我們是在雕刻他,而不是像園丁一樣的培養他。
辯題中的「定製」,其實何嘗不是一種控制。忍不住用我們自以為是的完美標準,給了孩子一個索然無味的人生。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軌跡,比作一場海上航行,父母可以為他們把好大方向,使這艘船不至于偏離航道和觸礁。但與海浪較勁,與風雨搏鬥,這些一定要讓孩子自己來。
我們得有一份耐心,傾聽孩子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接納適合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我們得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