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網上頻頻聊起原生家庭問題:
有人哭訴父母關系不合,
對自己疏于關愛;
有人反感父母的高壓控制,
自己缺乏自由和鍛煉;
有人則在成年后的愛情里處處碰壁。
有痛楚,有反思,
如何與過往和解已成為當代人的必修課。
我建議大家不妨看看
這部豆瓣高分治愈電影
——《與瑪格麗特的午后》。
故事主人公基曼就是這樣一個
走不出童年陰影的中年男人。
他粗俗肥胖,
患有閱讀障礙,
更是有一個惡劣的母親。
幸運的是,
基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
偶遇了年邁卻優雅的瑪格麗特。
老太太用耐心用溫柔,
教會基曼讀書,
點亮了他今后的人生。
羅振宇曾在《奇葩說》中講道:
「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這部溫情的電影告訴受過傷的人們:
陰影不可怕,
溫暖人的除了陽光,
還有善良。
01
身邊人劃下最深的傷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基曼,生活從還沒出生就開始對他下毒手了。
母親懷上他后,他的親生父親就拋下她們跑了。
母親把怨氣發泄在兒子身上,視其為累贅,甚至是恥辱。
基曼僅僅是一次失手打碎超市里的牛奶,她也破口大罵:
「我在產房里受了十個小時罪,就生出妳這麼個蠢肥豬。」
基曼到了上學的年紀,卻在學校里被發現有閱讀障礙癥。
老師損他,同學笑他,回家之后他還要碰到各種母親領回家的男人。
面對家庭和學校的羞辱,基曼自小眼里就沒了光,早早輟學去打零工。
進入社會后更加艱難,生活顯然也喜歡嘲弄基曼。
因為肥胖粗俗,在小鎮平凡的日常生活里,他一直是那個被欺負的角色。
無故被克扣工資,背后是來自社會的歧視;朋友們的嘲弄,隱含著深深的不尊重。
這還沒完,基曼回到家還不得不面對因縱欲過度而精神失常的母親。
母親不時在房子里扭來扭去大喊大叫,執著于毀壞兒子在花園里種的菜。
她把兒子趕出自己的房子,逼得他只能住在花園里的房車上。
命運給基曼發了一手爛牌,他只好自暴自棄。
童年陰影就這樣一直籠罩著基曼,他深陷其中,看不到希望。
盡管基曼有一個溫柔的女友,給予他愛與鼓勵,人到中年他還是回避結婚生子的問題。
基曼覺得自己根本不夠格當一個好父親,他的內心深處仍然是個需要被認可的小孩子。
為了獲取存在感,他會在鎮上的英雄紀念碑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即使被管理員呵斥并擦去,他也會一遍又一遍地寫上。
正如積極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最深的痛苦常常不來源于社會或命運這樣宏大的因素,身邊人的惡意才會劃下最狠的傷。
因為親近,所以在乎;由于重視,因此受傷。
童年時期的我們敏感脆弱,缺乏足夠的認知和能力來應對身邊的傷害。
但積極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只要有心改變不斷學習,每個人都可以走出陰影,奔向陽光。
02
閱讀的陽光點燃希望
又是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基曼和往常一樣來到公園數鴿子,享受他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但這次鴿群旁坐著一個優雅的老太太。
95歲的她打扮精致,氣質姣好,開口就親切稱呼基曼為年輕人。
瑪格麗特是個退休的農藝學家,她用盡一生來旅行和閱讀,前不久來到鎮上的養老院。
基曼驚嘆于瑪格麗特身上歷久彌新的優雅知性。
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們都會在午后的公園相遇。
酷愛讀書的瑪格麗特總會給基曼朗讀書里的內容。
基曼一邊聽著,腦中浮現出生動準確的畫面,他第一次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瑪格麗特執意把書送給基曼,基曼則說自己連一個句子都沒法理解。
瑪格麗特耐心說:「妳很擅長傾聽。閱讀就是傾聽,傾聽就是閱讀。」還送給他一本詞典。
基曼沐浴在午后的陽光里,一樣溫暖他的還有瑪格麗特的溫柔。
在鼓勵下,基曼開始認真學習閱讀,朋友們卻笑他裝蒜。
他不為所動,下午聽瑪格麗特讀書,晚上自己摸索,興奮于看見一個新世界。
一來二去,基曼向瑪格麗特打開心扉,傾吐自己的苦楚:「真的有不愛骨肉的母親嗎?」
瑪格麗特滿含笑意地傾聽,靜靜地看著他,回答說: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那麼一切的愛都在等待著他去發現。」
基曼回到家,精神失常的母親誤以為他要奪走她的養老金。
兩人爭執之下,打散了母親的珍珠項鏈,大大小小的珍珠在地上滾動。
基曼想起小時候,一個情人送給母親這個項鏈,就住在家里蹭吃蹭喝。
情人無故打了基曼一巴掌,母親咆哮著將情人趕出去,還用草叉叉傷了他。
基曼嘗試換位思考,去理解母親的不易與痛苦,母子間的裂痕開始愈合。
朋友們後來拿基曼的瘋母親開玩笑時,他總會翻臉:「那是我媽媽!」
基曼從瑪格麗特那學來了溫柔和閱讀,他重新打量起這個世界,一切都逐漸變得明媚起來。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曾說:
要熱愛讀書,它會使妳生活輕松;它會友愛地幫助妳了解紛繁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會教導妳尊重別人和妳自己;它以熱愛世界熱愛人類的情感來鼓舞智慧和心靈。
讀書即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現自己精神上的超越,最終與過往握手言和,與世界和平相處。
03
帶著愛與柔情再上路
醉心讀書的日子好景不長。
瑪格麗特遺憾地說:「我已經很老了,馬上就要看不見了,以后不能再給妳讀書了。」
基曼大為揪心,瑪格麗特就如同商店里精致的瓷娃娃,他無法接受這樣優雅的人即將失去視力。
基曼決定為他的朋友做些什麼,用愛來報答這個改變他一生的人。
他找來上好的木料,耐心制作出一根漂亮的拐杖。
可是,失去視力的瑪格麗特再也不能讀書了,她讀了一輩子書,現在該有多痛苦啊。
女友給發愁的基曼支招:「妳可以讀給她聽呀。」
他去書店買來一本簡單易讀的小說,在家里練習起來,女友就當他的第一個聽眾。
基曼將做好的拐杖送給瑪格麗特:「妳閉上眼睛,我還有個禮物。」
他掏出書,慢吞吞地朗讀起來。
基曼已成功學會了閱讀,沒有了童年時的嘲笑,只有陽光在兩人的身上流淌。
基曼滿懷成就感地回到家,卻發現母親死在浴缸里。
他親吻著母親的臉龐,像個孩子一樣號啕大哭。
葬禮結束后,律師給了基曼一個盒子,那是母親生前存在那的。
基曼打開后,一條臍帶,一張照片,一本房產證。
他這才確認了,母親一直深愛著自己,而他從未理解過母親的痛苦。
照片上是母親年輕時和一個男人的合影,基曼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但他仍然對房產證感到費解,律師說:「妳母親之前每天都會去工廠打零工,攢錢把妳們租的房子買了下來。」
基曼覺得自己被愛意包裹,對自己曾受過的傷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徹底釋懷了過去。
女友告訴基曼自己已經懷孕,基曼不再對成為一個父親而自卑,他欣喜地用柔情去迎接嶄新的人生。
基曼想把好消息分享給瑪格麗特,卻在養老院撲了個空。
瑪格麗特的侄子不想再支付高昂的護理費用,把老人轉到免費卻遙遠的福利院。
基曼打聽到地址,驅車前往,把瑪格麗特從那個破舊陰暗的地方接走。
瑪格麗特打趣道:「妳沒通過監護人同意,這是綁架。」
基曼則回答道:「我的家就是妳的家。」
夕陽下,兩人帶著愛與柔情再上路。
瑪格麗特用善良和智慧治愈了基曼,基曼則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學會了去愛,懂得了溫柔。
沒有了愛,生命便是空洞的,生活也散發著腐壞的氣息。
只有愛才能將我們拉出深淵,唯有愛支持著我們前進。
而柔情則是「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這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善意包容,也是內心強大的處事方式。
寫在最後
電影《與瑪格麗特的午后》用散文式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段溫暖的邂逅。
既是與愛邂逅,也是和閱讀邂逅。
我們難免會受傷,卻不一定能在自己的現實生活里遇到瑪格麗特。
但明媚的陽光一直在那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沐浴。
不必強求瑪格麗特一般的智者來拯救我們,我們可以翻開書本,自己從其中找尋智慧。
正如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所說,如果妳站得更高,廣闊的視野會淡化自己的悲慘。
反思自己的痛苦,是成長的第一步,但不要止步于此。
當自己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理解傷痛的原因與人性的局限,才是真正的成熟。
去愛,去閱讀吧,愿每一個受過傷害的人都能借此點燃心中的希望,走出陰影,笑看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