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中,王陽明只是個斯文儒雅的讀書人,但就是這個疾病纏身的文弱之人,卻能在戰場上用最小的風險贏得最大的價值,而這樣的軍事奇跡還不止一次。
王陽明的一生共有三次值得傳世的偉大軍功:一是南贛剿匪,二是平定寧王叛亂,三是平定廣西思州、田州之亂。可見,做人就像打仗一樣,需要的是智慧。
智者要善于造勢
在戰爭中,「造勢」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戰場上的審時度勢,表現了一個智者的戰爭策略。
在平定寧王叛亂時,王陽明身邊只有一支東拼西湊的散兵,正規軍隊的補給也遙遙無期。論人數,比不上號稱十萬大軍的寧王正規軍;論裝備,也不如寧王潛心謀劃十年之久的籌備。所以,為了利用有限的條件成功阻止寧王北上,王陽明決定釜底抽薪,攻打寧王在南昌的老巢。
主力雖然不在,但南昌的防備依舊嚴密異常,如果強攻,只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所以攻城之前,王陽明先展開了一輪宣傳工作,歷數寧王罪行,令人人恨之,也令南昌守城的官兵氣短。后又動員兵士們必須要勇敢作戰,一遍鼓,靠近城墻;二遍鼓,登城。經過一番宣傳工作,部隊的士氣和氣勢都上來了。
此番操作里,王陽明的目的就是要造勢,先從心理防線上擊敗守城將士,再依靠勇猛的士氣和嚴明的軍令拿下切實的勝利。
智者要順勢而為
王陽明用兵一向講究「任勢而行」,即善于正面作戰,還要根據戰場具體情況而營造出各種形勢,或示敵以強,用來威攝敵人,然后輔以「奇兵」取勝。
經過前期的宣傳,王軍氣勢正盛,只欠東風,忽有探馬來報,寧王有一支千余人的隊伍正埋伏在某處。王陽明心生一計,決定順勢而為。于是,他派兵趁著夜色突襲了這支部隊,并下令不許全殲,故意放走部分殘兵敗將潛逃入南昌城。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等那些逃跑的士兵進入南昌城中,這時已是傳言四起,傳言用兵如神的王陽明已經派出重兵,把南昌團團包圍,守城士兵聽了更加氣勢全無。
如此一來,城中的兵士不僅失去了斗志,還產生了絕望的情緒。王陽明覺察出時機到了,命令攻城,全軍將士不遺余力對南昌城發動了正面強攻,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勝利。
這就是王陽明「奇兵制勝」之道,奇正相生、順勢而為、用兵如神、神鬼莫測。
成事要懂得順勢
懂得造勢與順勢并不是心機叵測,而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大智慧。
若是沒有了王陽明的審時度勢,而讓那剛愎自用又性情暴躁的寧王得了天下,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明朝老百姓,勢必只會雪上加霜。
徐愛曾經問王陽明:像是《三墳》這樣的書籍,也曾經流傳了下來,那為何孔子把他們刪掉了呢?
王陽明回答說:這樣的書就算是流傳了下來,也會因為習俗和時代的變化而不合時宜。如今社會變得開化,商朝末年想再恢復夏商的習俗已經是不可能,又何況是唐虞時期的風俗呢?更何況是堯舜時期的風俗呢?
順勢而為,需要我們學會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做出正確的選擇,既不墨守成規,又不心懷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