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為阿米爾受罰,甚至被凌辱,哈桑為何一直無怨無悔

delightW11 2023/01/04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一次訪談中,卡勒德·胡賽尼談到他的著作《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的是父子之間的故事,是男人之間的愛。

沒錯,故事講的本是阿米爾背負25年的愧疚之情重回故土尋找救贖,而我卻在哈桑身上看到不一樣的共鳴,胡賽尼的那句話也在哈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哈桑對少爺阿米爾忠心耿耿,盡顯一片兄弟情誼,對兒子索拉博傾心教育,不失為一個好父親。

不管做兄弟,還是做父親,哈桑都做到了最好。

而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感情最復雜也最簡單。

哈桑對自己兒子索拉博愛護有加,這可以理解,可是哈桑為什麼一直執著地忠于背叛過他的阿米爾?

就算阿米爾棄他而去,誣告他偷東西,哈桑也從未怪過阿米爾,甚至到死都是只記掛阿米爾的好。

那麼「老好人」哈桑做這些又是值得的嗎?

為何忠誠?

哈桑對阿米爾的好就像是與生俱來的一樣。

因為非常匪夷所思的是,哈桑出生后的第一聲喊叫,不是親愛的父親,不是生養的母親,而是「阿米爾」,這好像是在說阿米爾將是哈桑這輩子最重要的人。

也確實是這樣,整個童年時期,哈桑都是阿米爾堅定不移的玩伴。

不管阿米爾指揮哈桑做什麼,哈桑都會一一執行。

他們一起惡作劇,被發現后,哈桑永遠是那個為阿米爾背鍋的人。

就算是遇到哈桑自己都害怕的崇尚暴力行為的阿塞夫,哈桑都會為阿米爾挺身而出。

第一次,哈桑用彈弓嚇退了帶著不銹鋼拳套的阿塞夫。

第二次,哈桑為保護阿米爾的風箏,被阿塞夫帶人圍住凌辱。

與哈桑的勇敢善良不同,阿米爾是懦弱的,他明明看見了哈桑被阿塞夫強制縛束的場面,卻不敢沖上去說一個「不」字。

因為阿米爾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免費的,付出一個哈拉扎人哈桑而已,他愿意宰割這只「羔羊」。

連阿米爾都知道權衡利弊,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為什麼哈桑能一如既往地保護阿米爾?不惜代價地保護?

若是說哈桑并不知道阿米爾曾經看見過自己遭遇的阿塞夫的欺辱并且袖手旁觀的話,

那麼在阿米爾十三歲生日時,阿米爾誣告哈桑偷了東西,自知清白的哈桑面對阿米爾父親的詢問,還是回答了「是」。

面對阿米爾這麼顯而易見的背叛,哈桑卻依舊選擇維護阿米爾,甚至離開后一直不斷地給無顏見他的阿米爾寫信。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我想,哈桑是自卑的。

雖然在小說中,以阿米爾的視角來看,哈桑一直都是樂觀堅強的,就連幫助父親阿里干家務活,哈桑都可以一直哼著輕快的歌。

但是哈桑地位卑微,只是仆人阿里的兒子,與少爺阿米爾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就算哈桑再怎麼聰明,解謎語的本領比阿米爾還要高,哈桑也沒有接受教育的資本和權力,這是一開始就被限定的事實。

其次,哈桑從小被親生母親莎娜芭拋棄,他母親莎娜芭還是個不守婦道的女人,主動跟別人跑了,那小小的哈桑絕對會受到很多的流言蜚語。

最后就是哈桑是個哈拉扎人,在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圖人會天生歧視少數民族的哈扎拉人,哈桑也應該飽受這種歧視。

飽受這些遭遇的哈桑不會沒有一點感覺,當初在面對阿塞夫的欺辱時,哈桑還是尊敬地叫阿塞夫少爺,說明哈桑自始至終承認自己地位卑微。

而阿米爾算是給予哈桑微弱善意的少數人。

陪伴是相互的,阿米爾曾給哈桑讀他看不懂的文字,帶哈桑去看電影,還在一顆大樹下刻寫兩人的名字。

阿米爾這隨手給予的善意,對于哈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是黑暗生活中不甚亮眼的光。

而對于身份卑微的人來說,要捏住那道光,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身世之謎

因為哈桑與阿米爾的關系從一開始就被確定,仆人和少爺,付出和得到,但是哈桑與阿米爾僅僅是仆人和少爺的關系嗎?

阿米爾的父親曾經告誡過阿米爾:「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而那和阿米爾喝過同樣乳汁長大的人,便是哈桑。

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孩子,阿米爾父親卻讓阿米爾把哈桑當做兄弟,并且親力親為,待哈桑如同自己的親兒子一樣。

在哈桑為阿米爾背鍋承認是自己偷了東西時,阿米爾的父親竟然選擇原諒哈桑。

這在阿米爾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阿米爾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手建立了恤孤院,摸索打拼,在當地很有聲望,且說過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罪過。

但是,阿里要帶著哈桑離開時,阿米爾的父親紅了眼睛,卑微地挽留。

是的,哈桑是他的兒子,那是阿米爾父親一生中最卑劣的秘密,他接受了放蕩的莎娜芭的勾引,而他的好兄弟阿里患有不育癥。

所以說,哈桑是阿米爾的親兄弟。

阿米爾的父親害怕聲譽受損,不敢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只敢在背后默默地對哈桑好,他守著這個秘密,到死都沒有告訴阿米爾和哈桑。

因為無知,所以無恨

但是后來,阿米爾從父親摯友拉辛汗那里知道了這個秘密,而唯獨受傷害的哈桑不知道。

哈桑算是小說中最無知的人。

哈桑沒有接受過教育,也不懂得那麼多道理,他或許也不知道阿米爾曾經在阿塞夫堵他的小巷末端站了很久,他只知道當他追回了那個藍風箏,阿米爾是高興的,阿米爾找過他。

哈桑真誠地奉獻,那些隱晦的魑魅魍魎,他都當做看不見。

在阿米爾的父親去世后,阿米爾父親的摯友拉辛汗年事已高,拉辛汗就去找已經成家立業的哈桑回來,幫忙看守阿米爾家的大宅子。

哈桑就再次義無反顧地返回戰亂的喀布爾,甚至為了所謂的「老爺」,穿了四十天的黑衣服守喪。

又在拉辛汗邀請哈桑住進樓頂的客房時,哈桑拒絕了,他說不想阿米爾回來后發現自己住的地方被他占了。

可以說,哈桑不管是少年,還是到中年,他都無法忘卻阿米爾。

哈桑將自己的兒子取名為「索拉博」,是哈桑最喜歡的英雄,取自是哈桑小時候最喜歡聽阿米爾講的書中人物的名字,

不僅是在緬懷他們曾經無憂無路的童年,也是在懷念那時親密無間的關系。

哈桑是無知的,他好像沒有恨,只有感激和愛。

無論時隔多年,哈桑依舊是那個勇敢正直的哈桑。

在戰火連天的喀布爾,悲慘景象一片,受饑挨餓的人們習慣于從廢墟里爬出來,都面露苦色。

只有哈桑,他不忘給兒子索拉博教育,不忘給兒子索拉博帶來歡樂。

哈桑會帶著索拉博去動物園看獅子,去看電影,教他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射彈弓,自學文字教索拉博讀書寫字以免他成為像自己一樣的文盲。

還有追風箏,哈桑的追風箏技術一如既往地好,他帶著兒子索拉博奔跑在各個街道追風箏,然后把整個冬天追來的風箏掛在門廊上的墻上。

哈桑的心里沒有陰霾。

或許就是因為一些殘酷的事情,他并不知曉,也并不愧對任何人,他的心純白無瑕,因而無怨無恨。

其實有時候,知道太多,憂慮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

哈桑的存在就像是我們所希望的一樣,他沒有像魯迅筆下的中年疲憊的閏土一樣,他始終是那個田野里舉著叉,戴著銀項圈的少年閏土。

這是一種最單純直白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不要改變,是當初的模樣,但是世事滄桑,誰又能不變呢?

哈桑,值得嗎?

只有哈桑沒有變化。

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阿米爾的承諾,而這一句承諾,便是一生的堅持。

哈桑這樣做值得嗎?

哈桑最終死了,他是為守護阿米爾的老宅而時。

掌權的塔利班覬覦阿米爾家的大宅子,手無寸鐵的哈桑無力守護,和自己妻子一起被塔利班槍斃,無家可歸的兒子索拉博被送去恤孤院。

而那個從一開始因為懦弱,對哈桑被阿塞夫欺辱之事熟視無睹的阿米爾遠遠地躲在和平寧靜的美國。

直到父親摯友拉辛汗打來電話,告知阿米爾一些事情的真相,阿米爾才懷著愧疚重新踏上故土,去那充斥著屠殺和暴行的喀布爾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最后,阿米爾在喀布爾歷盡千辛將索拉博帶回了和平的美國去撫養。

那時隔多年的愧疚好像找到了可以贖罪的對象,沒有孩子的阿米爾將所有小心翼翼的關愛放在了索拉博身上。

或許懦弱的阿米爾不值得哈桑傾心以待,那二十多年的錯誤也不是阿米爾能挽回的?

但是,在阿米爾為索拉博追風箏時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中,我得到了釋懷。

阿米爾對哈桑始終是愧疚的,同時,他也是嫉妒哈桑的。

哈桑正直勇敢,真誠善良,是阿米爾父親一切好質量的繼承者,而阿米爾就像父親的陰暗面一樣,懦弱,不敢與哈桑相認。

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對阿米爾來說,既是愛的奉獻,也是愛的折磨。

而對哈桑來說,他對阿米爾貢獻的男人之間最可貴的愛,是忠誠之愛。

這種忠誠,無關他人,是哈桑善良勇敢的品性決定的。

哈桑的悲劇固然有阿米爾怯懦的因素在,但哈桑自己也始終無法看破種族文化施加在他身上的枷鎖,他身為哈拉扎人的「罪過」,他自己也沒有反抗命運的勇氣。

反而是對阿米爾,哈桑寄予了厚望,便給予了自己唯一能給的忠誠,這像阿里對阿米爾父親所做的那樣。

忠誠,是他們身為仆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也是心里認可這個兄弟的最高認定方式。

所以,我想哈桑覺得他所做的一切是值得,他的兒子索拉博重回到阿米爾身邊,而阿米爾會像哈桑守護自己一樣去守護哈桑的兒子,對哈桑來說,便可以了。

這也是可悲的,不平等的兄弟關系注定了一方要犧牲更多,但是那難得可貴的忠誠卻不是不平等兄弟關系的唯一產物。

遇見一個能「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便不要辜負。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