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永遠的校長」、西南聯大「船長」,沒他就沒現在的清華

草莓粉碎机 2023/05/19 檢舉 我要評論

一直以來,民國在我印象里,都是神秘華麗而又瘋狂有趣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面,群星閃耀,風流人物輩出。

在清華大學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乃至中國學術史上,民國風流人物中都記錄著這樣一個響當當的名字: 梅貽琦。

梅貽琦

清華校長梅貽琦雖然沒有「暴得大名」的北大校長胡適風光,但是他一生做成了一件事,讓「清華校長」這個標簽成了自己名字的代名詞。

清華崛起奠基人

從1931年10月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起,到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梅貽琦赴美止,他執掌清華一共17年,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所以人們總說「 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在台北病逝。

梅貽琦校長生前最后一張照片

誰能想到,就這樣一位名字在民國教育界如雷貫耳,學術地位超然 ,曾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的人物,住院期間,連藥都買不起,喪葬費居然是靠校友募捐才解決的。

梅校長執掌清華基金幾十年,手里握著一筆巨款,怎麼可能會窮酸至此呢?

辦完喪事不久,他的家屬打開了他生前從未離身的黑色皮包,一個隱藏了幾十年的秘密被揭開了: 里面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折,只是一個普通的賬本

幾十年來清華基金的每一筆用處,他都記錄得明明白白,沒有一處疏漏。所有的錢,他都用在了清華大學的建設上,沒有一分落入私囊。

這就是他寶貝了一輩子的東西。那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

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之謂也。

1931年冬,42歲的梅貽琦在清華大學發表就職演說《大學與大師》:

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什麼意思?

梅貽琦認為: 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

除了「大樓大師」說,梅貽琦還有「從游」之喻說在教師隊伍中也廣為流傳:

「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

「大樓大師」說后,很多人對「 大師」有片面的理解,認為大師僅是學問好即可,而梅貽琦講真正的「大師」則是學問道德都要好。

因此,他又提出了「 從游」這一生動的比喻。

老師為大魚,學生為小魚,學校猶水,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誰也沒想到,正是梅貽琦這「 大樓大師」之比和 「魚水」之喻所包含的樸素辦學理念,成就了日后清華的輝煌。

潘公旦、梅貽琦、馮友蘭等

梅校長特別會招攬人才,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特別是趙元任與陳寅恪,一直與梅校長「 保持著誠摯的友誼」。

梅校長還對知識分子自由心態了解甚深,他鼓勵教授們中西學術交流。他實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年后,就可以休假一年,赴歐美研究,學校開支一半薪水,并給予往返路費。這個傳統在西南聯大時結出了驚人的碩果:

聯大教師名士云集,自上而下,學術自由、獨立思考蔚然成風。

舉個例子。

馮友蘭在西南聯大教書時,留有長髯,身穿長袍,頗有道家氣象。一次他去授課,路遇金岳霖,金岳霖問: 「芝生,到什麼境界了?」

馮友蘭

馮友蘭答: 「到了天地境界了。」

然后兩人大笑,擦肩而過后,又各自去上課了。

回想梅貽琦接手清華大學時,雖然清華名氣不小,但是絕對不是中國最好的學校,學術氛圍更是惡劣。大學班開辦兩年,報名人數少到可憐,總共錄取150人,全國報名不超過400。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山河破碎,時局動蕩,處于政治中心的北平,不同政治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台。

1928年,國民政府收復華北及平、津后,想控制華北地區的教育大權,清華首當其沖。當年, 清華學校更名 國立清華大學,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清華新校長 羅家倫曾經是蔣介石的秘書,他少年得志,但其執掌清華目的根本不在治學而在政治。

羅家倫任職清華期間,每天穿著國民黨少將軍服,強迫學生軍訓,在校園內大肆宣傳國民黨黨義,很多教授被逼得紛紛辭職,之后長達11個月時間里,清華大學居然沒有校長。

在清華學生的質疑與期待中,梅貽琦臨危受命。

梅貽琦,本身就是清華人,他出身天津書香門第,是 張伯苓的高足。 1909年,他以清華第一批庚款留學生身份赴美留學,當時700人報名,錄取47人,梅貽琦名列第六。

梅貽琦在美國(中間白衣男子)

1915年春,梅貽琦放棄碩士深造機會,學成歸國,在母校清華學堂擔任物理教師,后任教務長,負責校務,直到羅家倫時代辭職。

鐵腕校長羅家倫讓清華學堂政治色彩重重,崇尚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清華學生忍無可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驅羅運動,羅家倫被調到中央大學繼續當黨國校長。

而梅貽琦應教育部之邀,在離開清華三年后,他又硬著頭皮回來應付這個復雜的局面。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國立清華大學被迫遷到湖南長沙,與 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被迫西遷到云南昆明,更名為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亂世中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這所歷史上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

8年時間里,西南聯大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卻培養出了 李政道、楊振寧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鄧稼先等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云南邊陲的西南聯大,也是梅貽琦校長生涯的高光時刻。

曾經這里大師云集,群星燦爛,成為清華最引以為傲的學術資本。

西南聯大名師云集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共61人,其中,西南聯大教師有27人。

後來楊振寧在采訪中說:

「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文學教授中,有國學很深的學者,有學貫中西的大師,有著名的詩人,如 陳寅恪、錢鍾書、朱自清、沈從文、張奚若、陳岱孫、潘光旦、金岳霖、錢端生、馮友蘭、聞一多等。」

1942年,清華大學建校30周年校慶時,很多歐美著名大學校長稱贊清華: 「西土一千年,中邦三十載」。

梅貽琦校長用了短短十年,讓清華大學在國際社會上聲名鵲起。

那個年代,各大學學生受激進思想影響,經常鬧學潮,彈劾教授、驅逐校長都是家常便飯。梅貽琦當校長,一當就是一輩子,從來沒出現過下台危機。這當然是因為梅貽琦校長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

北大、清華、南開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

在西南聯大時,名義上是三個校長,其實梅貽琦才是實際總負責人,可以說權勢極大,但是他卻絲毫沒有想過以權謀私,徇私舞弊。

學校明明給他配了一輛車,他從來不用,外出出差,能坐火車,絕不坐飛機。那段日子經常拉警報,餓肚子,梅貽琦子女眾多,但他為人清廉,根本養活不了全家, 為了生存,妻子韓詠華不得不放下知識分子的體面,堂堂的校長夫人居然還要上街做小生意,靠售賣手工「定勝糕」維持生計。

梅貽琦弟弟出國前到昆明看他,發現哥哥堂堂大學校長竟然住所如此逼仄,伙食如此寒酸,不禁悶悶不樂起來。

梅貽琦卻說; 「讓我管這個家,就得精打細算。

梅貽琦與家人在昆明

正因有如此當家掌柜,在戰亂與貧窮的雙重折磨下,西南聯大非但沒有分崩離析,反而成為近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北大校長蔣夢麟和南開校長張伯苓對這位后生不禁豎起大拇指:「 這樣的盛況,也只有梅先生能做到啊!」

由于老師好,優秀的學生自然趨之若鶩。

西南聯大風生水起,報名的人絡繹不絕,錄取率越來越低,很多權貴想到找梅校長走后門。

云南政府主席龍云的女兒龍國壁幾分之差,名落孫山,派秘書找梅校長網開一面。西南聯大的建校地皮就是「云南王」龍云批的,他對西南聯大的重要性,梅貽琦當然有數 。但是一碼歸一碼。

「云南王」龍云與蔣介石

梅貽琦告訴他:「主席不說,我也知道何事,家里孩子沒考上聯大,實在是一件憾事,但是教育的規矩不能破啊,否則,治學怎可嚴謹。我的小女兒梅祖芬也是幾分之差沒上聯大,只好去了燕京大學。您的千金只差幾分,補習一下,明年一定沒有問題,補習家教我都請好了,潘公旦。」

梅貽琦給龍國壁請了潘光旦,自己默默承擔了潘公旦一年的補習費用,算是還了龍云的人情。就這樣,梅貽琦始終保持著君子之風,溫潤如玉。

寡言君子,沒有他就沒有清華

梅貽琦出任大學校長期間,為政但不多言,作風嚴謹,是出了名的寡言君子 。都說「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唯獨梅貽琦在身后可以「翕然稱之,胥無異同」。

梅貽琦與妻子韓詠華

梅貽琦留美歸國到清華任教后,一直投身工作,年近三十了依舊單身,因為一表人才,所以保媒提親者甚多,但他卻一次次婉拒,說是要照顧3個弟弟讀書。

直到別人給他介紹了韓詠華,他往韓府跑得勤快起來,但是嘴卻依舊木訥,依舊寡言少語。他不善言辭,以致倆人訂婚的時候,韓詠華的閨蜜還頗有微詞:「 你可想清楚了,他可是不好說話呀!」熱戀中的韓詠華: 「不說話就不說話!」

之后,梅貽琦的字,大家都知道了: 月涵(悅韓),內向并不代表不浪漫,那年他們訂婚,學生請柬上落款寫的就是直白的 「悅韓」二字。

梅貽琦說話非常少,而且非常慢,有人把他的口頭禪整理成了順口溜: 「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

梅貽琦寡言背后是實干。他一直敏于行而慎于言。

梅貽琦一生對政治不感興趣,但是他極其愛護自己的學生。1936年,清華一些左翼學生公然和國民黨唱反調,他不僅不打壓,反而盡全力給予保護。

一大批軍警氣勢洶洶地闖進了梅貽琦辦公室,要求馬上提供學生住宿名單,梅貽琦無奈,只好提供了一份去年的舊名單,他悄悄讓校工斷掉了全校的電,整個清華漆黑一片。

在梅貽琦的「縱容」下,清華的師生們身上始終保持著一種自由而天真地氣質,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說人之不敢說,做人之不敢做。

聞一多、朱自清、吳晗,這些曾經國民政府最為痛恨的眼中釘肉中刺,當年在清華的象牙塔里,都曾受到過梅校長的庇護。

梅貽琦、胡適等

學術界巨擘陳寅恪輕易不臧否人物,但他評價梅貽琦卻極高調:「 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這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聯大教授鄭天挺後來回憶:

「梅校長在工作中,對事有主張,對人有禮貌。遇到問題,總是先問旁人:你看怎麼辦好?當得到回答,如果是同意,就會說:我看就這樣辦吧。如不同意,就會說,我看還是怎樣怎樣辦的好。他從無疾言慍色,所以大家愿意和他討論。」

西南聯大有了這樣的掌舵者,自然就有三校師生精誠團結、互幫互助的基礎,一起創造世上的奇跡,是水到渠成的事。

1948年12月,傅作義將軍息兵,北京即將解放,梅貽琦做了艱難的決定: 離開大陸,赴美。

當時新任市長他曾經的學生吳晗,還有南開校友周恩來總理都一致挽留,他忍痛離開,梅校長出走,曾經也備受爭議。 誰也沒想到,他的最后一次忍痛離開出走,居然又是為了清華:他為了保住清華大學的庚子賠款。這筆錢當時在美國,數額巨大。

梅貽琦在台灣

後來梅貽琦從美國前往台灣,在台灣籌辦了 「清華原子研究所」,1955年研究所升格為 台灣清華大學,梅貽琦把所有錢拿出來,用于台灣清華大學發展壯大上,但他本人始終不同意把「研究所」升格為「大學」,他說「 真正的大學仍應該在北平清華園」

他至死都在思念著北京那座真正的清華園。

建國后,清華大學曾多次收到過匿名認識從海外寄來的學術期刊。有人說那個默默郵寄期刊的人,就是他們的老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對清華大學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由他提些的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成為清華人永遠的精神。 回顧梅貽琦的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奠定了清華世界名校的校格

他一生念念不忘清華,清華也從未忘記過他。

「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永遠的清華校長」這也許是清華學子對這位校長的最高評價。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