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習慣性的會使用 吼叫的教育方式。
對于家長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來說,所帶來的傷害有可能貫穿一生。
大聲呵斥、粗暴命令,是在教育孩子嗎?其實,這只是在對孩子發泄情緒而已。
通過「吼叫」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雖然在某個特定時段,比輕聲細語更管用;
但是「吼叫」的教育法方法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從心理學上來看,「吼叫」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暴力,會對孩子的精神帶來嚴重傷害。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所受創傷的陰影。
育兒路上雖然有不少坑,但牢記這「三個放手」和「兩個抓緊」,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三個放手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要做到「 三個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將來才能更優秀!
1、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如果你愛孩子,就要學會慢慢退出他的人生。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在懷中須臾不離,到蹣跚著掙脫母親懷抱;
從哭鬧著不去幼兒園,到青春期對外面世界無比憧憬;
從獨自一人赴外地求學,到組建小家、生兒育女……
孩子終有離開父母的那一天,你終將要目送他闖蕩世界的背影。
你是想讓孩子有能力從容應對外面的風霜,還是要讓他做一輩子溫室里的花朵?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地生存下去。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捨得適時退出。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 60分媽媽」的概念,很有指導意義。
根據溫尼科特的理論,孩子的心理發展經歷了絕對依賴、相對依賴和朝向獨立三個階段。
絕對依賴階段是0-6個月; 相對依賴階段是6-24個月,可能會延長一些; 朝向獨立是2歲之後,從相對依賴到朝向獨立是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時期,不同的兒童顯現出不同的差異。
從孩子成長發育 階段性特點來看,孩子2歲之後,可以獨立行走,學會了抓握和運用自己的雙手,獨立意識也越來越強。
孩子2歲之後,母親就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照顧,做一個「 60分媽媽」而不是繼續做一個凡事替代孩子做的「完美媽媽」。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放手,把空間留給孩子去探索。
家長需要相信孩子,該放手就放手,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孩子才能慢慢變得獨立。
2、放手讓孩子大膽試錯
孩子的錯誤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聽話、不懂事、笨、壞、無能、沒出息……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的壓力與煩惱倍增,瞬間失去理智。
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他們能吸取教訓,下次主動變好。
可是,我們卻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可能會犯錯,但他本身並不是個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孩子在犯錯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不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才能長見識。
蒙臺梭利博士說: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嘗試了解世界的規則,犯錯了並不可怕,教孩子正確面對並處理錯誤,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蒙臺梭利教學更是鼓勵孩子「犯錯」,老師也不會積極地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何?
很多蒙氏教具都具有錯誤控制的功能,即孩子通過教具的不斷試錯,能「修正」自己的錯誤。
蒙臺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靈》書中提到: 錯誤控制是一種方向指針,它能夠告訴我們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偏離目標。
愛孩子,就給他試錯的機會,那些被原諒過,被理解過的孩子,才能認真地回頭審視自己的行為,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3、放手讓孩子自由選擇
孩子到了5、6歲,有的家長會發現孩子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問一下父母的意見,很沒有主見。
不光在家如此,在外面玩耍也是這樣,總是愛跟著別的孩子,別人做啥他做啥。
大量實踐證明,孩子缺乏主見的原因,正是長期由父母幫忙做決定造成的。
一個從小就被安排、被掌控的孩子,最為可憐。
即使長大了,被「安排」成功了,也是一個沒有主見、任人擺布的「優秀綿羊」。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倘若你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自2歲開始,乃至1.5歲左右就喜歡說「 我自己來」。
孩子是在向成人表明,「 我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在「工作」中才能成長,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心智。
教育就應該打造一個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作為成人,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思考,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
當你發現孩子有點「獨立特行」,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的時候,就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探索。
除開「放手」之外,還應「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