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爆火,中科院博士被騙到緬甸:知道「人間險惡」,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哒哒哒 2023/09/05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我抽空去看了熱度很高的電影《孤注一擲》。在暑期檔里面選它,是覺得「取材自上萬起真實詐騙案例」這個點比較吸引人。

這部電影的內容,其實并不復雜。

講的是互聯網公司程序員潘生,升職機會被空降的同事搶走后,憤然辭職。

之后他選擇跳槽去新加坡的游戲公司,沒想到轉機途中,被「新同事」以團建為由騙到緬北,被迫進入詐騙工廠。

跟他命運相似的,還有模特梁安娜。

安娜被閨蜜下套,導致事業不順,之后被閨蜜推薦的「月薪15萬」的好工作吸引,選擇去做「美女荷官」,結果落入詐騙團伙的手中難以脫身。

在潘生和安娜背后,其實是無數個真實存在的受害者。

這幾天上熱搜的中科院博士被騙至緬甸一年的新聞,就是潘生案件的翻版。

這位博士姓張,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后從事博士后研究。

一年多前,這位張博士因為有幾萬塊錢的債務問題,經人介紹打算去新加坡從事翻譯工作。

但是沒想到最終被騙到緬甸。緬甸那邊要求轉賬12萬才放人。可是沒想到張博士親友把錢打過去,賬號卻被凍結無法轉賬。

因為這件事,張博士被毒打、關禁閉,每日被強迫工作18個小時,同時受到嚴密監控。

看完電影,我也跟一個朋友聊起過受騙這個話題,感慨了一句去緬甸這樣的地方,真的要小心。

朋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說沒有哪個地方是安全的,主要還是得自己提高警惕。

她說自己年輕時曾經在全國各地打工、旅游,也曾獨自去泰國、緬甸窮游。

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有過和壞人周旋全身而退的經歷,也有過僥幸逃脫,但想起來后怕的故事。

我很想分享她的三個故事,雖然不像各種案件中的詐騙故事那樣「大」,但都是一些生活中可能會經常遇到的「坑」和「雷」。

遭遇危險,一定要第一時間表態

2013年,她從云南前往成都做公益志愿者,但錯過了末班車,迫于無奈,只能找陌生人搭車。

一位男師傅表示可以搭,她講清楚自己的情況,表示會付車費,司機同意了。

對方比較禮貌,她本來松了口氣。車開上高速之后,司機突然握住她的手,問她有沒有男朋友。

她蒙了,心里特別害怕:「萬一他對我起了歹心,我在高速路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怎麼辦?」

但她馬上意識到:「現在是法治社會,作為一名成年人,我應該第一時間表明自己的態度,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于是,她立刻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推開他的手,對他說:「請你不要碰我。」

第二件事,打開手機,開啟錄制視訊功能。如果對方真的有所圖謀,錄制的視訊將會成為對方的犯罪證據。

第三件事,說清楚自己的立場:「麻煩你放尊重,我只是搭一下順風車,對你沒有別的意思,如果你想要對我做點什麼,我會報警的。」

對方意識到,她不是可以隨意拿捏的軟柿子,馬上松開手,向她道歉。

接下來的一路相安無事,到達目的地她就下車離開了。

同時,她還拍下對方的車牌號。她擔心對方會對其他女孩起歹心,這樣做,是為了讓他意識到:女性不是好惹的,遭遇騷擾會拿出對策,不要輕易打陌生女性的主意。

回頭來看,要是她當時沒有搭上陌生人的車,是不是就不會遇到這種事?

要是她不敢推開他的手,畏畏縮縮、戰戰兢兢,會不會縱容他傷害自己?

其實,這只是旅行中遭遇壞人時一個很小的片段,類似的情況她還遇到過多次。

但之后她學聰明了:不去搭陌生人的車,萬不得已需要幫助,先打114查詢電話,找最近的警察局求助。

如果遭遇陌生人騷擾、傷害、圖謀,一定會第一時間表態,當機立斷拒絕。

如果對方被拒絕后,依然賊心不死,就錄下犯罪證據并報警,和對方正面剛。

所以,當你遇上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想著「忍一忍算了」,怕事認慫。

越當機立斷,對方就越忌憚,你就越有可能安然無恙、全身而退。

行走在外,切忌交淺言深

電影《孤注一擲》中有一個細節:如果你點開騙子發來的郵件,對方就會追蹤到你的信箱,進而追蹤到你的興趣愛好。

詐騙組織有自己的程序員部門,精通數據和算法,冒然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事,很可能會泄露隱私。

所以,聊天有風險,分享需謹慎。

朋友有一次去泰國旅行,當時是一個人去的,在大巴里遇到兩個中國同伴,簡稱路人A和路人B,大家彼此都不認識,但都聊得很開心。

有一個大學生模樣的路人A,急著要上廁所,又不想把行李箱帶進去,就拜托她和路人B保管。

經過這一路的交談,朋友大致知道路人A的家境不錯,行李中有一些重要物品,但她對此沒有歹意。

另一個路人B就不一樣了,他說自己口渴、腳疼,要她去幫自己買水,催了好幾次。

朋友擔心她人一走,路人B就把男孩的東西偷走,所以回他:「等男孩回來再說。」

男孩回來后,路人B口不渴了,腳也不疼了,而且半路就找理由離開了。

她把買水這事跟男孩一說,男孩很后怕:「行李裝著我的電腦呢,好幾萬啊!」

朋友也感到后怕:「萬一他帶著行李消失,你找不到行李賴上我,我找誰說去?」

這一趟回來之后,她就對孩子說:「不要對別人交淺言深、無腦信任,出門在外一定要看緊自己的行李。」

哪怕聊得再投緣,也要有警惕性。可以送點小禮物,但不要全盤托出隱私,托付行李。

人性的本質是自私的,不要試探人性,也不要給他人傷害你的機會。

哪怕最開始他是好的,一旦你卸下防備之心,給了對方可乘之機,很難講他不會生出歹心和私心。

互惠互利,能形成保護你的磁場

一個單身女性獨自旅行,有非常多的潛在危險,所以我這位朋友一定會尋找能夠同行一段路的人,確保自己始終不落單。

但是,出來旅行的人都是做過準備的,人家可能已經找好旅伴了,她要如何才能與他們同行呢?

分享她的攻略信息和有用的工具,是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而她分享工具有三個原則:

貼身用品不分享,比如水壺和睡袋;

金錢隱私不分享,比如身份證、護照、電子設備;

比較貴的東西不分享,比如首飾、衣服、行李箱。

除此之外,幾乎都可以分享,她還經常自己掏錢幫大家買水、買紙巾、買啤酒。

她覺得,這樣做的效果在于:「一方面表達了我的善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我的底線和人品,當大家意識到我是一個有底線又大方的人,就會更尊重我。」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表達善意的同時,也展示自己的底線和態度,比一味討好別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

這是一種互惠:我付出我愿意付出的,來換取別人一定量的回饋,尊重也是回饋之一。

朋友說她在旅行中見過一些人,想著多占小便宜,或者盤算別人多占了自己多少便宜,結果大家都不愛跟他打交道。

其實,我們可以先付出一點,看對方的反饋。如果沒有反饋,那麼我就換一個人付出;如果對方愿意回饋,那麼我就繼續與之同行。

這樣做,不但能夠讓你結交更多朋友,還能幫助你得到善意與尊重,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雖然,這三件事都是這位朋友在旅行中學會的,但也很適用于生活。

學會了第一時間表態,你就知道,為什麼懦弱的人更容易被欺負,為什麼要勇敢維護自己;

學會了不要交淺言深,你會懂得,為什麼說話要留余地,不能把自己全交代出去;

學會了互惠互利,你便明白,得到別人尊重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有底線又大方的人。

我說這些,不是想說人性有多自私、多丑惡。

而是想說,社會復雜,人心難辨,但只要我們守好自己,就沒有多可怕。

若你敢于爭取美好,也不畏懼丑惡,身體和心靈便會更加強大,你也能暢通無阻地行走于廣袤的世界!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