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家長抱怨,孩子犯錯之後,自己的批評根本不管用,孩子不僅不知悔改,而且還有越來越難管的傾向。
新聞上還有一些孩子因為批評,選擇離家出走或傷害自己,大人們常常以為這是挫折教育出了問題。
其實,父母的批評孩子接受不了,甚至還會招致孩子反感,很有可能是方法出了錯。
批評,對每個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必須經歷的事情,只有方法對了,你的批評,孩子才能聽進去。
當孩子犯錯後,他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他希望
你的批評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
曾經看過一期電視節目,裡面有這樣一個插曲: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課畫畫,不好好聽課而大聲訓斥女兒。
訓斥的地點是正值飯點的餐廳,這位母親全然不顧旁人的眼光對女兒一通教訓:
「上課不好好學習,你說你丟不丟人啊,媽媽都覺得丟臉。」
「你畫畫不能當飯吃,如果是媽媽就不活了。」
女兒被媽媽罵得傷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媽媽始終都不願停下來。
如果這位媽媽懂得反轉視角,把自己代入孩子,就會明白這種大庭廣眾之下的批評有多絕望。
那種羞辱感,會停留在孩子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我們當過學生、當過員工,我們都知道被人當眾指責的感受。
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變得很自卑,甚至對父母充滿怨恨。
對孩子的讚美可以公開,批評卻要私下裡進行。批評最好的場合,就是孩子的房間,如果出門在外就把孩子拉到一邊,低聲溝通。
一對一的批評,在私密中孩子感受到真愛,因為你給足了面子。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曾寫道:「母親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他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
母親從來不會當面斥責胡適,總是會等到晚上人靜時,關起門來教育兒子,因為在她看來: 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對胡適的人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在犯錯之後膽戰心驚的孩子,如果你懂得維護他的自尊,孩子未來對你是充滿感激的。
他希望
你的批評也能夾著讚美
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曾說:「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你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在刮鬍子前,他要先給人塗一些肥皂水,有了肥皂水後,刮鬍子就不疼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肥皂水效應」,放在教育中也適用。
批評孩子時,不一定每次都要用負面、刻薄的語言,也可以用一些肯定的話語。
先肯定某些方面的優點,再讓他自找其他方面的問題,讓孩子情感上感受到接納,也讓孩子頓悟今後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寫作業,寫數學作業時還很工整,但因為著急看電視,後面把語文作業寫得很潦草。
有的父母看到這樣的作業,很容易就生氣地說:「哎呀,你看你多馬虎!」
其實,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昨天寫的數學作業,寫得很整齊。」
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只盯著他的錯誤和缺點,他的優點和做得好的地方,一直被大人看在眼裡,孩子也能在父母這種「暗示」中反思自己。
下次你再檢查他的作業,就會發現孩子寫得更好。
通過這樣的正面反饋,強化孩子這種好行為,慢慢地,孩子的好行為就會養成好習慣。
切忌不要使用過多的標籤,比如粗心、馬虎、吵鬧、調皮,這種詞語說多了,孩子很難自信發展。
無效的批評是傷害,正確的批評是鼓勵。
他希望
你的批評聲不那麼刺耳
推特上有這樣一則熱帖:
「我的孩子滑倒了,把麥片撒滿了地毯。我沒有對她指手畫腳,而是把她抱起來,換了她的衣服,然後她幫我起收拾爛攤子。
這期間,沒有流眼淚,沒有被羞恥,也沒有大喊大叫。以前發生這種情況,我的父母會很生氣地打我,並大喊大叫罵我。
我拒絕變成和他們一樣。」
原本的親子大戰,就這樣在大人冷靜處理中平息。
批評孩子,我們一定要明確目的是什麼。
不是為了打擊孩子,也不是為了發泄父母的情緒,而是為了幫助孩子,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幫他找到改正錯誤的方向。
很多父母的批評完全是宣洩情緒,遇到孩子犯錯就發脾氣,每句話都帶著對孩子的諷刺、挖苦和打擊,好像吼得越大聲,話越難聽,批評越有效。
這種批評不僅情緒化,而且火藥味很重,帶著濃濃地攻擊性,傷害孩子的自尊,對孩子認識、改正錯誤沒有任何幫助。
孩子感受到是自己不被喜歡的拒絕感,而他的注意力幾乎都在你的吼叫上,而不在錯誤上。
所以,教育孩子,有時候大人的反應越過激,效果可能就越差。
想要批評有效,那麼在語言上就不要總是現出暴力。同樣的道理態度堅決,語言簡潔更能直擊孩子的內心。
所以如果你要批評孩子,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談教育。
走近孩子,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清楚地把要說的道理,儘可能簡潔地說完。
批評孩子的聲音越小,他越認真聽,改正的效果越好,因為他感受到了你的真誠。
他希望
你的批評能為他指明改正的方向
孩子太容易犯錯了。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