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還有人說:「一滴水,進入大海,才不會干涸。」
話很有道理,人是離不開群體的,不可能活成孤島。并且,人在群體里,得到了大家的關照,生活就有熱情。
《烏合之眾》里說:「個人進入群體之后,便喪失自我意識,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顯然,人要在群里,但是要保持理智,否則就會被周圍的人同化。
人老了,保持積極向上很難,順流而下卻很容易。因而,很容易陷入到烏合之眾的局面。
底層群體習慣,正在悄然廢掉一些老人,早知道早改正。
01
關于鍛煉:老人盲目跳廣場舞、打麻將、暴走等,害人害己。
我們有一種錯覺: 數量,即是正義。
還有人認為,法不責眾,只要是群體去做某件事,就沒有關系,誰都無可奈何。
大街上,一大群大爺大媽在暴走,還有人在前面引導,后面有人壓陣。走在機動車道上,也有恃無恐,還能把行駛的車攔下了。
也有大爺大媽,開啟了爬行模式,一群人在爬行,如巨大的蜈蚣。從公園到人行道,隨意穿插。
為了堅持住,很多老人喊著「號子」,「一二一,一二三」,聲音很大。
廣場舞,似乎無處不在。也有老人,為了爭奪位置,和年輕人吵起來;老人之間,也有沖突。
舞曲的聲音,大得離譜。讓周圍的鄰居,煩不勝煩。尤其是家中有孩子要讀書,聽到窗外的雜音,難以安心。
麻將,多數小區都有。有的老人,一大早起來,就沖著麻將館去。輸贏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很熱鬧,大家嘻嘻哈哈,一整天就過去了。
最難過的是,老人把麻將桌,搬到自己的家里,也不顧中年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學。
記住,別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別人的痛苦、社會的道義之上。
不良的鍛煉習慣,破壞了自己的形象,更毀掉了整個老年人的形象。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媽、大爺」變成了貶義詞。
有一段時間,雅安魚鱗壩七名五旬大媽遇難的消息,被人們關注。大媽們,不顧安全,跑到水中嬉鬧,換著姿勢拍照。
洪水來了,沒有人注意,導致大媽被卷走。
人在群體里,一旦認同了群體的習慣,就是犯錯了,也渾然不知。
鍛煉身體,無可厚非,但是要回歸理性、尊重自己的身體狀況。瞎折騰自己的身體,害人害己。
02
關于手機:老人整日看小視訊,接納垃圾信息。
古人認為,讀書有三個要素:眼到,口到,手到。
上學時,老師也說過,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手里握著筆,認真讀一讀,眼睛看著書里的句子,尋找書本里的道理。
要不然,讀書就沒有什麼成效。
很多老人卻認為,讀書是年輕人的事情,自己都退休了,也不要上班了,就免了吧。
出門在外,老人什麼都不懂,和時代脫節了,就是 「兩眼一抹黑」——上醫院掛號、繳費都不懂;到了街頭,搞不清東南西北;搭車,都不知道買票,找不到站台,看不懂引路牌。
不愛學習的老人,多半有一個共同的習慣——玩手機,消耗自己。
有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老鼠也瘋狂」。
在老鼠的頭上,安裝一個電極,然后把老鼠放在籠子里。
老鼠在電流的作用下,感覺到很快樂,然后持續奔跑了十二個小時,不吃不喝。電極被按動了七千次。
老鼠終于力竭而死。
科學家發現,老鼠的行為,是因為頭腦被刺激,產生了多巴胺。
每天拿著手機,反反復復看小視訊,被無聊的內容吸引,就類似于瘋狂的老鼠。其結局,想一想都令人懼怕。
當垃圾信息充滿了頭腦,人就會暴躁,對社會失去信心;一群老人在聊手機里的垃圾內容,情緒就會高漲,各種錯誤的認同感,就來了。負能量,悄然占據了生活的空間。
03
關于花錢:老人追捧「低價銷售」,反而會浪費。
似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都有大甩賣。有超市要倒閉,也有超市開業。
為了買到便宜的東西,老人還按照商家的要求,排好隊,領好優惠券。
免費送東西的商人也有,不過那是放長線,釣大魚。
家家戶戶都要過節儉的日子,這不奇怪。跟隨一群老人,去搶購便宜的東西,就奇怪了。
聰明的人,都「按需購買、貨比三家」,不僅僅是盯著價格。
比方說,家里已經有兩個拖把了,就不要去買第三個拖把。不管拖把多便宜,連續幾個月,也用不著。拖把放久了,會腐朽。
比方說,老人身體不夠好,去排隊領東西,可能會摔倒。醫藥費,都可以抵得上幾百個東西了。
還比方說,太便宜的東西,質量太差。用一兩回就報廢了。你得繼續去買,花第二次錢。還不如買一個質量好一點的,花錢多一點點,但是經久耐用。
「貪便宜」的習慣,正在掏空很多老人的錢包。一次花一點錢,一次次就花了大錢。
04
人如果自身缺乏活力,他必然會到別人身上去找。
找來找去,就活成了別人。
若要活成自己,就要「眾人皆醉我獨醒」,守住自己的節奏。
首先,不要刻意合群,而是合群、不合群都隨意,聚散都沒有關系。
然后,堅持正確的學習方式、消費習慣,提升自己的認知,吸收正能量。
最后,靠近高層次的群體,發展靠譜的愛好,找到進步的標桿。
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要走下坡路,但是精神不能滑坡。
在大爺大媽的世界里,勇敢地做個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