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夫妻活過75歲,還能做到3件事,人生就贏了

小柚子 2023/09/01 檢舉 我要評論

孔子和孟子,分別活了七十三歲、八十四歲,因此留下一句諺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清自己去。」

不管是按照古人的說法,還是人均壽命的統計,人過了七十五歲,確實是老人了,生死的問題,明擺著。

不管怎樣,日子總是要過下去,最好是夫妻都在,互相依靠。

俗語說:「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甜。」

年輕時吃過再多的苦,有再多的權勢和金錢,都不算贏了,唯有很老的時候,還能現實安好,才是贏了。

可見,夫妻活過了75歲,還能做到以下幾件事,未來更有福氣。

01

有穩定的收入,并且是自己管著。

「手里有糧,心中不慌」,這樣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人老了,有退休金,還有存款,平時也能適當理財,這是比較理想的生活。

可是,過了七十五歲,手里的錢,恐怕就管不住了。甚至要想方設法,防止騙子介入。或者有敗家子,把老人的錢財,都獨享了。

在「天津政法報」上有一個例子。

家住紅橋區的侯大爺,八十多歲了,養老的錢也不少,但是他卻過得苦不堪言。

兒子侯某說:「爹,你的腿腳不方便,存錢取錢也難,還是我幫你 保管。」

一開始,兒子每月把侯大爺的退休金取出來,用作生活費。也算盡了一份孝心。

後來,兒子就不給錢了,并且把侯大爺的錢,都轉到自己的名下,高達10.9萬元之多。

侯大爺沒有了錢,只能反復向兒子索要,但是兒子沒有回應。最后,父子鬧到了法庭。

在法庭的支持下,侯大爺的錢,回到了自己手里。

但是我們繼續往后看,就會發現一個難點:侯大爺真的走不動了,臥病在床,管不了錢了,又該如何?兒子,是不敢信任的;外人,恐怕是在虎視眈眈吧。

要是夫妻都健在,能一起把錢財管好,也不愁生活的開銷,那就輕松多了。錢在夫妻手里,哪怕有一人先走,剩下的一個人,生活不會很難。

02

能適度的親密,一直攜手同行。

很多老人,到了六七十歲,就過得平淡如水,認為卿卿我我,那是年輕人的事情。

事實上,老夫老妻,也要親密無間,把失去的浪漫生活,找回來。

看過一條消息:延吉市的幾對老人,在本地的電視台、某協會的幫助下,開展了「尋找一生守候、情暖幸福夕陽」的活動,給老人拍攝婚紗照。

七十多歲的王學柱,高興地說:「一直想給老伴補辦一次這樣的浪漫婚禮,今天總算如愿了。」

他的妻子,感慨了一句:「和老伴結婚42年了,常羨慕現在年輕人能舉辦洋氣的婚禮。沒想到今天這個心愿終于實現了。」

從簡單的對白里,可以發現,他們對愛情是有渴望的,但是誰都沒有說,把真情掩藏了四十多年。若不是依靠活動,把內心的渴望激發出來,恐怕就真的剩下遺憾了。

是啊,曾經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還有工作忙了,無暇顧及夫妻之間的感受。甚至會因為金錢的問題,吵吵鬧鬧。

當然,也有一些夫妻,中途變心了,鬧了很多的不愉快。提出了失婚,也很正常。

但是七十多歲了,彼此不折騰婚姻了,感情也穩如磐石。

如何在平淡的婚姻里,增加一些浪漫的元素,需要主動,也要敢于表達。

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夫妻適度親密,體現了「身體好、感情好」,彼此都包容了過去的不完美。

相對來說,比較那些喪偶的老人、夫妻變成「鄰居、仇人」的老人,人生已經贏了太多了。

按照近幾年的統計,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喪偶率高達21.81%。夫妻之中,只要有一個人先走一步,剩下的人,日子就難過了。

趁著夫妻都活著,去尋找享受愛情的方法,人生就少了很多的遺憾。并且,這份感情,也會變成家庭的好家風。

03

還常常幫助子女,給大家庭帶來快樂。

也許你會認為,幫助子女夠多了,七八十歲了,就不應該去幫忙了。

其實不然,幫助子女,說明老人自己還很健康,能夠適應新時代,精神面貌不錯。

病懨懨的老人、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老人,就是要幫助子女,也是愛莫能助了。

我的祖母,在八十多歲的時候,還會做臘肉,養鴨子,并且把鴨子進行烤制。

每到過年,祖母就把自己做的土特產,分配給子女。外出打工的孫輩,能拿著一只烤干的鴨子,一路上也是滿滿的感動。

祖母在小鎮上,還能走著去接送孫子,被很多人羨慕。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老人幫助子女,其實是在體現自己的價值,把父母的愛,延續下去。

要明白一點:被子女強求幫忙,老人主動幫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主動去做的,就是樂此不疲,享受到了大家庭的快樂。

04

老人過得好不好,不僅僅是看子女是否孝順,更多體現的是,人自己的遠見。

少年時,努力讀書,是為了中年時能更好地賺錢。

中年時,賺錢養家,工作,是在育兒,也是在養育年邁的自己。

老年時,發揮余熱,是把少年、中年的成果綜合起來,讓人生再一次出發。

夫妻相伴一生,就得謀劃一生,千萬別閑著,別只顧眼前。

七老八十了,還精神炯炯,什麼都不缺,生命就踏實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