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經典之作,入選過幾代人的語文課本。
即使時隔多年,再提起于勒這個名字,很多人依然能記起書中那個陽光燦爛的午后。
外出闖蕩的弟弟,一度暴富又迅速破產,他寧可流浪受罪,也要在寫回家的信中,維持自己有錢的假象。
哥哥思念了富翁弟弟多年,卻在發現弟弟落魄后,落荒而逃,從此不相認。
上學時,老師說,這是在深刻批判金錢對人性的異化。
后來,直到自己到了于勒兄弟的年齡,才慢慢明白:
在他們市儈冷酷的背后,隱藏的還有中年人無盡的悲涼。
最怕活成全家的指望,卻看不見前路的希望。
年少時的于勒,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在未來的某一天,他會成為一家子的指望。
于勒生在貧家,卻揮霍成性,在當時的法國小城里,他是一個臭名遠揚的敗家子。
不但敗光了自己名下的家底,還占用了一部分屬于哥哥菲利普的遺產。
憤怒的兄嫂忍無可忍,按當時的慣例,他們將這個家族禍害送上開往美洲的輪船,由他自生自滅。
可沒想到,這反成了于勒的人生機遇。
他在美洲如魚得水,做生意發了財,還租了個大鋪面。
志得意滿的于勒,迫不及待寫信回家報告喜訊,還鄭重表示說,自己一定會回報哥哥。
而此時的菲利普一家,依然與于勒剛離去的時候那般困窘不堪。
菲利普的事業毫無長進,一直是個薪資微薄的小職員;兩個女兒已到婚嫁之年,卻無人上門求親;一日三餐,只有一成不變的粗陋飯食;家居日用,也全靠撿商場里打折的庫底。……
于勒的來信,成了全家人的救命稻草。
他們一遍遍暢想于勒可能帶來多大一筆財富,一次次計劃如何使用這筆錢購買華服、別墅……
他們還把信當成背書,吸引一個同樣貧窮的小公務員,向二女兒求婚。
在菲利普一家的眼里,只要于勒一回來,他們馬上就會獲得榮華富貴。
他們不知道的是,于勒在短暫的暴富后,已經再次淪為了窮光蛋。
為了不讓家中哥哥失望,他不愿透露實情。
他寫信回去,表示手里生意非常順利,只是自己要出門遠行,所以不得不推遲回家的腳步。
十五歲讀到這里,很是鄙視于勒寧愿受罪也要撐住面子的虛榮。
三十五歲再讀,卻只剩下一聲嘆息。
中年這兩個字,只有身臨其境,才懂得其中的沉重。
左肩,是父母即將老去的余年;右肩,是孩子尚未展開的未來。
一家老小都在指望著自己,哪怕自己竭盡全力,也依然左支右絀。
前路,如狂風中的海浪無窮無盡,壓得人喘不過氣。
可身后,就是萬丈深淵,一步后退,也許就是全家的傾覆。
人到中年,生活從來不屬于自己。
只能狠下心一關關向前闖,即使看不見希望,也得咬緊牙ㄙˇ命扛。
最怕摸不著夢想,卻又無法回到家鄉。
騙家人去遠行的于勒,其實在美洲流浪了近十年。
他一直在想尋找新的發財之道,卻始終沒能迎來命運的轉機。
直到有一天,于勒遇到了一位同樣來自法國的船長。
船長同意收留他作為船上的水手,他才終于得以回到法國,回到他出生的小城。
可是沒能發財致富的于勒,完全沒臉去面對滿懷期待的兄嫂。
他選擇和前十年一樣,不寫信,不回家,不聯系任何親人。
于是在小城的港口上,每個周末都會上演一幕當事人并不知曉的荒誕劇。
在岸上,菲利普一家每個周末都會隆重打扮,來到海邊。
他們一邊散步,一邊期待在某一條船上發現于勒衣錦還鄉的身影。
而在某條船上臭氣熏天的底艙里,衣衫襤褸的于勒正在默默地遠眺家的方向。
寧可被船長嫌惡地呼來喝去,也不敢回家,更不能回家。
這是于勒的困境,又何嘗不是如今在外漂泊游子的現實寫照。
多少人年輕時為了理想,義無反顧奔赴到遙遠的外地。
他們忍過了996,熬得了007,挨過了一段又一段漫長到無望的通勤,搬過一個又一個逼仄簡陋的出租房。
卻悲哀地發現,無論再怎麼努力,也始終追不上高昂的房價,搏不出想要的前程。
陌生的城市,是最殘酷的怪獸,它吸收了年輕的血汗,卻吝嗇地不肯讓一寸土地供年輕人扎根。
直到中年,依然前途迷茫。
前路已經很難掙出個希望,可故鄉又何嘗是歸途?
混不好又回不去,這種茍且與糾結,成了無數漂泊在大城市打工人的窘迫現狀。
最怕算計太清的賬,壓過血濃于水的情。
盡管于勒已經盡力在逃避回家,然而造化弄人,他和菲利普,還是到了相見那一天。
那時,正是菲利普最志得意滿的時刻。
他成功嫁出了女兒,還第一次帶上全家人出國旅游——雖然單程只需要兩小時。
他穿上唯一的禮服,奢侈地請女兒女婿吃從海里現撈上來的新鮮牡蠣——這是他剛從旁邊游客身上學會的時尚。
可就在這時,菲利普突然發現,那個正在賣牡蠣的卑微水手,就是自己念叨了十年的弟弟于勒。
滿面皺紋,一身臭味,從頭到腳都寫滿了貧窮潦倒。
菲利普立刻落荒而逃,躲到船上離于勒最遠的角落,歸途特地帶著家人換了另一條船。
菲利普妻子得知真相后,所有的幻想破碎,開始破口大罵。
那個過去十年里,被她稱為「善良」、「好人」的于勒,又在她嘴里變回了潑皮無賴。
她判斷于勒不但可能在日后拖累他們,現在甚至會危害到二女兒的婚姻。
所以,自己一家必須斬斷與于勒的聯系,才能在女婿面前遮掩真相,保住現在的生活。
這結局令人齒冷,卻又現實得可怕。
人到中年會發現,幾乎所有親人的交往,都與錢有關。
兄弟姐妹之間,要相互扶助,也要贍養老人。
親朋好友之間,有把ㄐ丨ㄡˇ言歡,也有暗暗比較。
誰都知道對大家庭的責任,可誰都同時要經營小家庭的生活。
誰都想讓別人拉自己一把,可誰又都怕被別人拖累到無力。
到了中年以后,人人都有自己的負重。
量力而為是生活的常態,趨利避害亦是人之常情。
可惡的是雙眼只盯住赤裸裸的利益,用人情當成籌碼,在私心的算盤上打的噼啪作響。
賬越算越清,情越算越薄。
只落得親情支離破碎,人人一腔怨憤。
在莫泊桑的這部短篇小說里,于勒和菲利普這對兄弟,再也未曾相見。
他們在各自的人生里苦苦掙扎,獨自悲歡。
于勒的悲劇,分成了無數個插曲,在每個人的生活劇場里,輪番上演。
時代流換,變的是人,不變的是人性。
我們感慨、憐憫、哀嘆于勒,卻也與他相似,與他遙相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