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該管教的時候,放縱孩子;別在該放手的時候,約束孩子。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育兒有尺,管教有度。
作為父母,不可否認,誰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常聽一些家長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總是在心裡默默嘆息: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總是拎不清輕重,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有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父母若做到「五不慣」和「三不管」,孩子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五不慣,家長千萬別心軟
1、孩子沒規矩,不能慣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底線,不能觸及或違反規章制度。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怎麼管教,他就怎麼成人。
從小教會孩子了解社會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開始會很難,但孩子成長後,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2、孩子不尊重長輩,不能慣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一個家庭裡幾個老人圍著孩子轉都是常事。
有的孩子因此就被慣壞了,對著老人呼來喝去,沒有絲毫敬意。
這點父母一定不能慣著,對長輩有禮貌和教養是非常基礎也非常必要的。
一個在家裡對長輩不敬的孩子,到社會上也不懂禮貌為何物,這樣的孩子,很容易長歪,也很容易讓人敬而遠之。
3、孩子不懂感恩,不能慣
父母疼愛孩子,往往對孩子捨得花錢,對自己不捨得花錢,吃飯的時候,孩子喜歡吃的菜父母就想全留給孩子,自己一口也不捨得吃。
父母這樣以孩子為中心,其實很容易養出孩子自私自利的壞毛病,什麼好東西都想自己獨享,認為父母甚至他人理所當然的得讓著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則會認為從父母那裡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更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
這樣自私自利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變成白眼狼,更別提孝順父母了。
父母不但要給孩子愛,也要教孩子學會付出愛,更要讓孩子懂得感恩。
4、孩子任性撒潑,不能慣
每個孩子都有任性、不聽話耍賴的時候,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父母的反應,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冷處理,你哭你的,我忙我的;
二是責罵威脅,不聽勸告,就棍棒伺候;
三是妥協,心軟地做出讓步。
不滿足就耍賴、哭鬧,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嚐到了通過「哭鬧」爭取到「福利」,于是頻頻用出絕招「要挾」父母。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則。
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你妥協的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判斷,即只要堅持哭鬧下去,總能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後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並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孩子第一次試探,後面就變成了真正的討價還價,要挾的籌碼也就越來越大。
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5、孩子不做家務,不能慣
不要覺得做家務這件事可有可無,一個從小就不做家務,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後想要他突然變得勤勞,這是不可能的。
父母一味嬌慣、包辦代替,不但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數,還讓「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影響孩子的人生。
如果擔心孩子不會做家務,家長可以幫孩子把一項「復雜」的家務分成一個個簡單的小步驟。
比如讓孩子負責擦桌子時,可以像下面那樣分步驟,爸爸媽媽在每一個步驟中指導,孩子覺得簡單,也不容易製造混亂。
擦桌子的步驟拆分:
先把桌面上的物品放整齊;
在桶裡搓毛巾,擰乾;
把手中的濕毛巾折疊整齊,手放在毛巾上,然後擦乾淨桌面的灰塵;
提醒孩子不要碰倒桌面上的物品;
毛巾髒了,再次在水桶裡搓洗。
分步驟後,孩子感覺不復雜,他們也更容易有信心勝任家務活,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做家務的積極性。
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認為: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做家務,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
三不管,孩子更有出息
1、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管
蒙台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培養他勤勞肯幹,踏實上進的習慣,堅韌不拔,無懼磨難。
這樣做事,才能成事。
2、孩子的小秘密,不要管
是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有。
孩子自己記的日記,不要看,孩子不想說的事情,別逼問。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和隱私。
真正的了解是和孩子良好的交流,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窺探孩子的隱私。
所以,請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空間。
3、孩子該受的挫折,不要管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幫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礙,無疑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退化。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