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店》: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懂得「換位思考」

哒哒哒 2023/09/14 檢舉 我要評論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 《遇見》

今天給大家解讀東野圭吾的長篇小說—— 《解憂雜貨店》

「這里不僅銷售雜貨,還提供煩惱咨詢,無論你掙扎猶豫,還是絕望痛苦,歡迎來信。」

現代人內心流失的東西,這家雜貨店能幫你找回。

東野圭吾素來有著「日本推理小說之王」的美譽,懸疑、犯罪、推理,是其小說的主元素;

但他2011年曾推出過一部比較特別的作品,顛覆了以往風格。

國內媒體曾對這部特殊作品予以了高度評價:

「它是東野圭吾最具特點,最接地氣,最有溫度的作品,超越推理小說的范圍,卻比推理小說更加扣人心弦。」

這部小說就是《解憂雜貨店》。

書中講述了一位名為浪矢雄治的老爺爺,守著一間小小的雜貨店,為別人咨詢煩惱、排憂解難的溫情故事。

浪矢爺爺雖是一位「平凡的老頭」,卻有一顆「不平凡的心」,他用這顆純粹善良之心,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你讀過《解憂雜貨店》,讀懂了浪矢爺爺,就會明白:

懂得換位思考,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

將心比心,不揭人短

浪矢爺爺在妻子離世后,獨自守著一間小小的雜貨店。

在日語里,「浪矢」和「煩惱」這兩個詞的筆畫很相似,所以附近的孩子調皮地將招牌上的「浪矢雜貨店」念成「煩惱雜貨店」。

就這樣,和藹的浪矢爺爺便順著他們的意愿,做起了咨詢煩惱問題的工作。

最初,浪矢爺爺的顧客只是一些孩子們,後來慢慢地也有成年人來咨詢煩惱問題。

隨著咨詢的人逐漸增多,大家咨詢的問題也變得五花八門起來,甚至其中有不少惡意騷擾的信件,還有人一晚上寫來三十多封咨詢信,內容完全是胡說八道。

兒子貴之來探望浪矢爺爺時,看到這種情況,不禁有些憤然。

他覺得這些搞惡作劇的人,實在是太可惡。

但浪矢爺爺卻不以為意,淡然地說:

「寫這些信的人,和普通的咨詢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內心破了一個洞的人。

他們一定也很想知道,我會怎樣回復。

你想想看,就算是瞎編的煩惱,要一口氣想出三十個也不簡單,所以我不但要寫回信,還要好好思考后再寫。」

咨詢者們各自背負著不可與外人言說的秘密,向雜貨店訴說著苦悶。

但讓他們倍感溫暖的是,那些在期盼與忐忑中收到的回信,都是親人般的諄諄教誨,從來沒有提及他們半分過錯,更沒有高高在上的批評和指責。

仿佛他們只是迷途的小羔羊,所經歷的不過是每個人都難免會經歷的人生岔道而已。

白居易有言:

「接人待物之道,以心度心,以身觀身。」

越是善良的人,越愿意從好的方面揣度別人,寬肴別人。

浪矢爺爺的回信,幫助許多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溫暖和善的態度,撫慰了許多破碎無助的心靈。

因為他知道:每個人都有不愿提及的過往,都有不想被人看穿的窘境。

我們與其對別人橫加指責,倒不如學會將心比心,理解別人的苦楚,以待己之心待人。

換位思考,適度打擾

貴之看著父親獨居在小小的陋室里,處理著厚厚的信件,不禁有些心疼。

他勸父親關了店鋪,搬去東京與自己同住。

貴之說,自己已和妻子商量好,準備換一所大房子,會為父親預留好一個房間。

浪矢爺爺內心是欣慰的,他知道,自己搬過去,賢淑的兒媳定會客氣熱情地招待。

但他還是拒絕了兒子的好意,選擇獨自守在生意冷清的雜貨店,選擇不去打擾。

因為他懂得換位思考:

兒子一家擠在狹小的出租屋生活多年,一個人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可以親親熱熱地生活了,誰又愿意擠進來一個小老頭呢?

世上最便利的事,莫過于依賴和索取。

可總有一些內心柔軟的人,善于體諒別人的難處,寧可自己承擔辛苦與不便,也不做讓人為難之事。

浪矢爺爺即使後來因身體抱恙,搬去了兒子那里,也始終盡自己所能,打理好自己的事物,不給兒子兒媳增加額外的負擔。

林語堂曾說:

「一個心地干凈、思路清晰、沒有多余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制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成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沒有誰的付出,是理所應當。

須知,各自安好,濃淡相宜,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狀態。

推己及人,萬事可恕

浪矢爺爺的信,幫不少人解決了煩惱,而那些來信,也讓浪矢的晚年變得充實。

奇妙的是,那些寫信的人或多或少,都與一間名為「丸光園」的孤兒院有關。

這一切難道只是巧合嗎?

在書中最后一個章節,園長辦公室抽屜里的一封舊信,為我們解開了迷題。

原來,浪矢爺爺年輕時,曾是工廠的一名機械工,他與一位富家小姐意外相識,迅速墜入愛河。

他們知道,由于家境的懸殊,這份感情注定不被接受,于是相約私逃,沒想到卻因女傭的告發而失敗。

小姐在父親的威逼下,寫了一封絕交信。

收到信后的浪矢十分傷心,只好黯然離去。

入了心的人,最難忘;動了心的情,最傷人……

所有人都以為,浪矢的內心一定充滿了絕望,從此以后對小姐只剩怨恨。

誰知三年后,郁郁寡歡的小姐收到了一封來信。

而這封信,是她心中想念的人所寫。

原來,浪矢離開后也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他深知小姐重情,擔心小姐會因為當初的決定而內疚,于是在一番思量之后,決定寫信來勸慰開解。

他在信中說,自己當初想帶小姐私逃的想法很惡劣,幸虧小姐改變了想法,才避免了不可挽回的過錯。

他還告訴小姐:

自己如今在家鄉過得很好,你就不要自責了,同時也祝愿你能得遇良人,余生美滿。

浪矢飽受情傷,最掛懷的卻還是對方快不快樂。

自己體會過錐心之痛,卻還是愿意原諒讓自己痛苦的人。

如此良善,讓人動容。

如浪矢所愿,小姐讀到信后,漸漸解開了心結。

但他不知道的是,小姐後來為了這份真摯的感情,選擇了終身不嫁。

并在臨近浪矢家鄉的地方,修建經營了一座丸光園,從此默默守護,互不打擾。

就在這冥冥之中,才有了雜貨店和丸光園之間的互相守護與牽絆。

因失去而怨,因背叛而恨,是人的本能。

但內心善良的人,懂得推己及人,理解別人的苦衷,尊重別人的選擇。

如《殺死一只知更鳥》里所說:

「你永遠不可能完全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鞋子里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當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其實,原諒別人,也是解脫自己。

學會換位,推己及人,才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寫在最后

電影《擺渡人》里,有句台詞: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

簡簡單單四個字,飽含了人性的善良與悲憫。

生活,就是人心與人心的連結。

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感受別人的感受,就會以容己之心容人,以恕己之心恕人。

心與心,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溫暖;

人與人,多一分體諒,就多一份和睦。

佛家常說:

「無論是善待誰,都是溫暖在流轉,都是愛在延宕。施及別人,惠澤自身。」

心懷善意,善待他人,也終會被他人溫柔以待。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