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用成長救贖自己,在危機中擁抱轉機

哒哒哒 2023/09/01 檢舉 我要評論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豆瓣評分9.0

你是不是也在經歷著這樣的痛苦:

|生活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物質上沒幫助,精神上備受打擊,成長中經常自我懷疑:「我的人生值得嗎?」

|人到中年,事業、健康、家庭岌岌可危,暗自嘆息:「我的人生是不是就這樣了?」

|回想起這一生,一步錯步步錯,自暴自棄道:「我的人生到頭了,再沒有時間能改變了。」

如果是這樣,請一定翻開這本《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一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她把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咨詢診室里的故事,誠實地搬到了書里。

你會在其中看到真實的掙扎,找到現實的解藥。

心理學家李松蔚博士評價:讀這本書的過程, 「就是在靈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無聲處聽驚雷」。

人這一生,沒有坦途,有時甚至舉步維艱,但作者洛莉告訴我們:

誠實面對,勇敢行動,用成長救贖自己,在危機中擁抱轉機。

01 關于原生家庭:

不完美的起點,仍可以創造精彩的賽程

年輕的夏洛特畢業三年,工作很好,社交愉快。

但她自述很焦慮,靠喝酒助眠,談過很多次戀愛,找不到一個可靠的伴侶。

原來,幼年時,夏洛特的父親長期出差,經常消失,答應好的陪伴總是食言;母親酗酒、精神狀態不穩定,夏洛特不得自己照顧自己。

成年以后,她開始焦慮抑郁,每晚「喝兩杯」才能睡好,走上了和母親一樣的酗酒老路。

而她交往的人,身上也總帶著父親的特質:經常消失,不負責任。

後來的夏洛特,即使在治療期間,也很難一下子停止酗酒和混亂的社交。但她還是選擇了堅持治療,最終重回軌道。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命運雛形。」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但仍有很多人,奪回了屬于自己命運的方向盤

自傳體小說《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中,主人公塔拉出生在一個窒息的原生家庭:

父親有明顯的躁郁癥,性格偏執,控制欲強。

他不讓孩子們接受教育,生病受傷了也不準去醫院,他認為女人應該一輩子待在廚房。

父親的陰影滲透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在其影響下,其中一個哥哥肖恩常以虐打塔拉為樂,而母親對此視若無睹。

後來塔拉一點點自學知識、攻克考試,最后竟然通過了大學入學考試,終于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盡管這之后,家庭的陰影一直以各種形式籠罩著她的生活、愛情、學業,但她不停地在文明和野蠻中掙扎,最終成為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和劍橋大學的歷史博士,也建立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她終于活出了自己。

原生家庭的桎梏就像是背負了不屬于自己的命運,但心理大師榮格說:

「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

屬于自己的生命,讓成長賦予自己;改變,精彩遠在下一程。

02 中年危機:

唯有自救,贏得轉機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四十多歲了,她的心理咨詢師之路堪稱精彩:

二十幾歲時她涉足影視界,機緣巧合下接觸了醫院的急診室,決定成為醫生,于是申請進入了醫學院;

在醫學院,她撰寫了大量以醫學為主題的專欄,后決定棄醫從文,專職寫作;

三十幾歲時,她借精生子成為單身媽媽,一邊帶孩子,一邊申請臨床心理學碩士,最終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

即使這麼勇敢的女人,依然有困頓的時刻。

年過四十,洛莉本來要與「真命天子」步入婚姻,男友卻沒有任何預兆的提出分手,原因是想要自由。

洛莉向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哭訴:

「我的人生過半了,現在卻前路茫茫,說不定他就是我這輩子能愛上的最后一個人,要是他就是我的末班車呢?」

也許,讓洛莉感到悲傷的不僅僅是愛情。

人到中年,健康危機,事業疲態,理想遙不可及,現在連能「救贖」自己的那個人也離開了。

作者洛莉在心理治療師的引導下,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依賴,其實是想通過婚姻,逃避自己的事業發展,于是開始直面人生困境。

最終,她結合自己的掙扎、診療經歷,完成了這本《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面對中年危機,很多人選擇逃避或者轉移視線,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最終出現酗酒、躺平、出軌、雞娃過度等問題。

逃避,最終無處可逃;求救,最終無人來救。

唯有自救。

有人曾在知乎上問過一個問題:「世界上真的有東山再起嗎?」有一條高贊回答只有三個字,卻長期占據榜首:羅永浩。

當年錘子科技步入正軌的時候羅永浩已經40歲了,後來他帶著「6個億」的債務離開,直播帶貨還債,多少人在線等著看他好戲。

結局就是,直播首秀3小時,成交了1個多億。

簡單震撼的數字背后,一定是難以想象的心酸,還有直面的勇氣。

生活的迎頭痛擊如同一座狹小的監獄,深陷其中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

我們是自己的囚徒,也是自己的獄卒。

釋放自己,在危機中擁抱轉機。

03 人將遲暮

與其沉湎痛苦,不如勇敢承擔

瑞塔走進洛莉診室的時候,已經69歲了。

她的一生就像一本懺悔錄:

|有過三次婚姻:第一任丈夫酗酒家暴、毆打孩子時,她只會躲起來,一直到孩子們長大她才離開;後來的兩次婚姻也都不如意。

|孩子們成年后因為怨恨和瑞塔切斷了聯系;女兒嫁人后一直被家暴,兒子進了戒毒所。

|年老的她,對生活和愛好提不起興趣,一整天不和人講一句話,遇到向自己表白的人,只能逃走。

瑞塔的一生就像一場「幸福恐懼癥」,任何快樂幸福都無法在身上停留,痛苦卻粘的頗為牢固。

洛莉察覺到,其實瑞塔是被悔意困住,放任自己痛苦地生活。這既是一種后悔,也是一種對現實的回避。

心理咨詢師崔慶龍曾說:

「任何你回避掉的東西,都會變成持續運作的后台程序,占用著你的心理內存。」

心理內存小了,人就承載不了大事,甚至會讓四肢健全的人動彈不得。

洛莉引導瑞塔看見自己的善良,鼓勵她即使過去犯了嚴重的錯,也要給自己適度量刑,而不是直接終身監禁,甚至死刑。

在洛莉的幫助下,瑞塔決定用持續的溝通和行動去關愛孩子們,讓他們重拾母愛。

她也將自己過去的經歷向愛慕者坦白,為余生和真愛贏得一個誠摯的開端。

雨果說:「能讓黑夜降臨內心的,也會留下星星。」

再不堪的人生,也會有點滴溫暖、善良、愛意、真誠,人性中的閃光點和誠實,最終會給予我們救贖的勇氣。

付出愛,才能獲得愛;救贖別人,就是救贖自己;極度坦誠,才能建立真實幸福的人生。

04 終極死亡

帶著裂縫生存,擁抱當下的幸福

生命最終都要歸于黑暗。

40歲的約翰是一名影視劇編劇。6歲的時候母親出交通事故去世,他一直內疚那天早上不該催母親早回家。

兒子6歲的時候,一家人出門旅行,夫妻倆因為小事爭吵,貨車迎面撞來,兒子蓋比搶救無效死亡。

是不是如果不催促,母親就會平安?是不是不如果不爭吵,兒子就不會離去?

沒有答案。

33歲的朱莉,剛剛成為大學終身教授,蜜月旅行時懷孕了,結果她查出癌癥、流產、抗癌成功又復發、再次懷孕又流產。最后,她切除了器官,也只獲得一點點時間。

《奇葩說》的辯手臧鴻飛曾說:「有的時候,命運它摁著你的頭打你。」

大概就是這種時候吧。

親人的離去,自己的消逝,每個人都要走到這個路口。死神來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麼?

哲學家加繆說:

「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去撫平彼此的創痕,固執的迎向幸福。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謬最有力的反抗。」

面對親人的多次離去,約翰最終選擇認真生活,善待家人,感受當下每一次的幸福;

年輕的朱莉,生命要走到盡頭,對于生活的覺知反而更鮮明了。她說:「我會懷念生命,也會懷念我自己。」

那些不以為意存在著的瞬間,都已是命運的饋贈。

「而對未來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獻給現在。」

結束語:

人生再難,也不能允許自己駐足不前,將感受調成靜音,用墮落質問命運:「你想不到我還有這一招吧?」

永遠不要走到那一步。

承認它,面對它,感受它;承擔它,創造它,懷念它。

不管生活如何,我們還可以選擇如何去生活;只要改變一點,總能獲得成長。

點個在看,愿我們這一生,年輕過,落魄過,痛苦過,但仍自由且幸福著。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