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的時間里遇到對的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沒有過多言語寒暄,只是淡淡一句話:
原來妳也在這里。
對于劉備來講,諸葛亮就是他一生所遇見最對的人。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將來,更沒有可以與曹魏、東吳瓜分天下的蜀漢。
不少人對于諸葛亮的印象是,此人是完美無缺的,他鞠躬盡瘁,他死而后已,他任勞任怨匡扶蜀漢,他為了光復漢室殫精竭慮。
但這只是《三國演義》中刻畫出來的諸葛亮。
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也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甚至還是很腹黑的那種普通人。
如果拋開《三國演義》中的刻意美化,而在正史《三國志》中尋找關于諸葛亮的記載,我們便能發現,諸葛亮從登場開始,就開始耍心思了。
諸葛亮為了自己的仕途,能娶一個丑女為妻,單單這點,就讓人望塵莫及。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了,娶個丑女怎麼了,人家那是真愛,但如果黃月英的爹不是與高爽并列的沔南名士,諸葛亮真的能相中一個丑女嗎?
我看未必。
那麼如果是才高八斗心懷志向一表人才的您,愿意找個相貌丑陋的人渡過余生嗎?
假如您說當然愿意啦,那麼,就請原諒我思想的狹隘,是丑陋的想法沒有跟上高尚的行動。
諸葛亮是擁有大智大慧的聰明人,他的謀略和遠見也讓后人難以望其項背,但是諸葛亮一生真的沒有犯過錯誤嗎?
當然不可能。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諸葛亮是普通人自然也會犯錯,細細想來他一生犯2個錯誤:殺了一個該放的武將,放了一個該殺的文臣。
那麼武將是誰,文臣又是誰?我們一起來看。
劉備:諸葛老弟,我走后,蜀漢就靠妳了
相比較曹魏的謀士集團,劉備的謀士真是少得可憐,除了諸葛亮外,還能搬上台面的便是龐統,只可惜龐統英年早逝,被劉備的膽小給霍霍了,放著龐統的上策不用,選了一個中策,結果龐統身先士卒率軍攻城時,被射了個透心涼。
龐統去世后,最開心的當屬諸葛亮,因為再也沒有人能與他搶飯碗了。
後來東吳和蜀漢兩大集團為了荊州爭得不可開交,而關羽也被東吳斬了頭顱,這讓劉備怒不可遏,于是他不顧朝臣反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結果兵敗夷陵,郁悶到無以復加的他,病逝于白帝城。
在臨終前,劉備進行了托孤。
將自己的寶貝兒子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還別說,日后的諸葛亮對劉禪是真的很照顧,除了讓劉禪祭祀祭祀宗廟,軍政大事從不讓他操心。
如果不是后世的褒揚,諸葛亮其實和董卓、曹操等人也沒什麼區別,他們都可以被稱之為「權臣」,還是一手遮天的那種。
在劉備交代了劉禪的事情之后,還特意囑咐了一句: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為何劉備非要強調這一句呢,這是因為他看出了在自己死后,諸葛亮將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其中就包括和諸葛亮一直交好的馬謖。
而諸葛亮殺的該放的武將便是馬謖。
馬謖:人生中如果連一次犯錯的機會都沒有,我活著也沒意思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兄弟五人,在當時都比較有名氣,江湖人稱「馬氏五常」,後來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做起了官。
在這個過程中,馬謖認識了諸葛亮,并且喜歡談論軍事謀略的他,很受諸葛亮的賞識,有那麼一次,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闿,馬謖就為諸葛亮出了主意,讓諸葛亮很順利就擺平了此人。
後來馬謖又建議諸葛亮放了孟獲,從而得到了當地的民心。
正是因為這些事情,讓諸葛亮對馬謖十分信任,雖然劉備去世時,說不要重用馬謖,但諸葛亮又怎麼會聽呢?
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就不顧朝臣的反對提拔馬謖做了先鋒。
結果,想必您也知道,那就是馬謖不聽手下人的勸阻非要在山上扎營,結果被張郃斷了水路,蜀軍大亂,張郃趁機攻打,馬謖不敵,帶著一些將領跑回了蜀國。
回到蜀國之后,諸葛亮氣急敗壞,把馬謖連同和他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人全部斬首了。
馬謖應該為這次失敗負責任嗎?
當然應該,不過卻罪不至死,那為何諸葛亮非要殺他呢,這是因為諸葛亮要把鍋都甩給馬謖,他不能讓朝臣因為馬謖質疑自己,從而挑戰自己的權威。
馬謖一死,群臣發泄了憤怒,他自己沒有任何損失,依然還是位高權重的大丞相。
其實馬謖真的不該殺,就拿秦國的大將李信來說,他帶了20萬攻楚,結果一敗涂地,嬴政也沒有殺了他來泄憤,而是讓他戴罪立功,之后李信更是戰功赫赫,在缺少第二梯隊戰將的蜀國,誰又能說馬謖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呢?
楊儀:我就是小人,怎麼啦,要干架不成
諸葛亮其實一生對于武將都非常忌憚,而他對于文官卻又比較好,或許在諸葛亮看來,只要自己在,文官就翻不起大浪,但是武將就說不好了。
諸葛亮生前比較信任的文臣是楊儀,但是楊儀卻是一個十足的小人,在他的眼中,根本容不下其他人,朝廷上的人,能被楊儀收拾的,就沒有幾個過得好的。
博學多才的劉巴,就經常被楊儀陷害,劉備稱帝后,為了讓劉巴過得舒服一下,就把楊儀給調走了,可是等到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再次提拔了楊儀。
還把楊儀任命為了參軍,讓他一直跟隨著自己。
諸葛亮去世之后,楊儀覺得丞相之位是他的了,就十分傲慢,後來卻被蔣琬搶了先,于是他就整日里抱怨,其他官員也都離的楊儀遠遠的,這讓楊儀更不是滋味。
後來楊儀的態度和怨言就被傳到了劉禪的耳朵里,劉禪可沒對楊儀客氣,直接將他給流放了,但是楊儀依然沒有醒悟,繼續上書誹謗。
這讓劉禪不能忍,于是就派人去把他給抓回來問罪,楊儀害怕便自盡了。
所以,楊儀早就該殺,不然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后把蜀漢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由此可見,諸葛亮一生所犯的這2個錯誤,殺了一個該放的馬謖,放了一個該殺的楊儀,都是諸葛亮看人不準導致,當然也有可能是諸葛亮的私心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