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朗費羅曾說:「人這一生,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系于自己。」
沒出息的人,往往有這五種習慣。
有一個都是災難,注定一事無成!
缺乏耐性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到了成熟之年,應能擺脫輕浮,鍛煉出穩定的理智。
不管幸與不幸,都能奮發有為。」
人總是活得很匆忙,吃飯、睡覺、走路,做什麼事都缺乏耐性。
急著趕赴下一個目標,不肯把多余的時間浪費在「現在」。
越是心急,事情就越辦不好,心情也會因焦躁而變得糟糕。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旅行。
他22歲開啟探險之旅,直到54歲去世。
30年如一日,不懈追求遠方。
旅途窮困他不擔心,行程延誤他不懊悔。
困了就睡在樹石之間,餓了就吃草木果實充饑。
一路上,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前程,不求伴侶。
最終于寫出了集地理、人文、風俗于一體的巨著——《徐霞客游記》。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耐心和恒心總會得到報酬。」
與其抱著煩躁的心情去做事,不如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
懷著這樣的心情去做事,事情就會變成一種享受。
耍小聰明
你的小聰明,最終會害了你。遇到困難繞著走,以為自己領先別人,結果發現此路不通。
世上本沒有捷徑,走到最后你會發現,捷徑其實是彎路。
俗話說:嘴上起高樓,不如動手蓋茅屋。
做事就好比蓋房子,基礎打得牢,房子才能蓋得高。
很多事情不僅需要聰明,更需要足夠的堅持和付出。
真正的聰明人,都在暗暗下「笨功夫」。
東漢哲學家王符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
不論是做事還是做學問,都要有篤實精神。
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不刮浮夸之風,不容浮偽之言。腳踏實地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
愛找借口
三國時期,諸葛亮與龐統并稱為「臥龍鳳雛」,得之可以安天下。
赤壁之戰后,劉備封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謀方略。
某日大宴群臣,劉備和龐統都喝醉了,大吵了一架。
第二條ㄐ丨ㄡˇ醒后,劉備非常后悔,鄭重向龐統謝罪。
說:「昨天ㄐ丨ㄡˇ后失言,冒犯了先生,全是我一人的過失。」
龐統談笑自若說:「此事君臣都有過失,不能怪主公您一個人。」
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不會輕易惹人怨恨。
一個人,如果總是責備別人,就會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過失。
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沒有經過自省、檢討的人生,無法創造更高的價值。
看不到自身的缺陷和弱點,也就無從改正。
喜歡拖延
一旦決定去做某件事,就要立即行動。
拖延時間,是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表現。
無論拖到什麼時候,事情都不會自動消失。
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一個謎題:
世界上什麼東西是最長的,也是最短的;是最快的,也是最慢的;
是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令人惋惜的?
答案就是時間。
時間成就一切,它使渺小的東西歸于消滅,使偉大的事物生命不絕。
時間沒有來臨時,誰都不重視它;
等到與它擦肩而過,卻又追悔莫及。
沒有時間,一切偉大的夢想,全都是空談。
過去再也回不去,明天也不見得會到來。
我們能夠把握的,唯有現在。
《羊皮卷》里有這樣一句話:
「我應該活著,就像今天是最后一天那樣地活著。」
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畢,不要再拖延。不珍惜今天的人,不配擁有明天。
目光短淺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大格局。
不會因為眼前一時的得失,忘記更長遠的目標。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眼界格局。
古時候有位乞丐,機緣巧合救了皇帝的性命。皇帝問乞丐:「你救駕有功,想要什麼賞賜?」乞丐答道:「求皇上劃兩條街,做我的地盤。
以后討飯,就再也不怕被人趕出來啦!」人這一輩子,能力的大小,決定我們擁有什麼;
眼界的高低,決定路能走多遠。
很多人做事全無準備,只憑腦子一熱、興頭一來就動手去干。
恨不得一鍬挖出一眼井,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結果呢?必然是事與愿違。
花盆里長不出蒼松,鳥籠里飛不出雄鷹。
之所以成不了大氣候,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機會不夠。
而是被眼前窄小的天地,圈住了奔跑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