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與「成熟,」是人們長久以來無法避免的話題,也最為人頭疼。
「你愛不愛我?」
「你能不能成熟一點。」
這樣簡單幾句話,曾帶來又帶走無數段感情。
那麼到底應如何定義愛與不愛,愛到底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成熟?或許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你會找到答案。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作者派克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類的心靈治療上有巨大的成就。
本書在愛的詮釋上有一個新的定義,不同于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墜入情網,激動地表白,說聲:「我愛你。」
真正的愛,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的人格,是自由的選擇,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不是口頭說,而是要有行動。
派克在書中記載了一個病例,有一位年輕的男患者,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的母親從上小學開始就天天開車送他。
直到高三時,也不肯讓他坐校車,經過他苦苦哀求,母親才最終同意他坐校車。
這給他帶來很大的壓力,他非常苦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他認為一定是母親太愛他了,事實上他并不清楚愛的本質。
書中母親的這種「愛」和現在的家長一樣,對子女過分關心,與子女的關系中,大多失去了自我,從孩子出生就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切為了孩子。
看起來無條件的付出好像很偉大,但是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把任何事情都歸咎于孩子的責任。
常常指責孩子:「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造成的。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我本來可以干一番大事業。」
這樣不僅會為孩子樹立反面典型,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且自己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派克說的人格失調。
他們拒絕相信責任在自己,頑固的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
遇到問題,都會盡量縮短與問題接觸的時間,不愿意花足夠的時間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冷靜地分析問題。
問題拖的越久,就越是積重難反,解決起來自然就更加艱難。一味的回避問題,只會更痛苦。
就像克里佛說的:「 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然而現實生活中逃避問題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去解決問題。
他們總會這樣說:「我真的很想旅游,但是學習這麼忙,真的沒有時間。我真的很想當學霸,但社團活動多,真的擠不出時間。」
「我真的很想學寫作,但是工作太忙了,真的一點時間都沒有。」
派克在書中講述了一段他的親身經歷,到37歲他才學會修理日常物品,此前他對這些都一竅不通。
那是一個星期天,他看見鄰居正在修理除草機,羨慕地說:「你真是能干啊!我從來就不會修理這種玩意兒。」
鄰居對他說:「你只不過沒有花時間去嘗試罷了。」
這句話他記在了心里,并提醒自己有機會一定要花時間檢驗一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嘗試去幫一位女士解決汽車剎車問題,和以往對待機械的態度不同,他耐心觀察了幾分鐘。
仔細研究最終找到了癥結,輕松把問題解決了,這可能比考試得了滿分還要令人振奮。
所以說并非是智力原因導致的問題,而是你愿不愿意花時間去解決問題。
知乎上曾有人問:「30歲才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晚嗎?」
正如那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漫漫人生中,從來都沒有什麼早晚問題。
周有光說:「人生就是一個增長弧線,100歲就是一個關口,1歲至10歲是生長期,20歲至80歲都可以正常工作,90歲至100歲才開始衰老。」
下面的例子在生活中不難見到。26歲開始學舞蹈,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30歲才開始努力工作,成為公司總監。72歲開始學寫作,成為知名作家。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問題不是年齡,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時間——去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讓時間推著你前進。
其實,許多人都沒有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問題,大部分人都希望問題會自行消失,或者盡量忘記它們的存在。
但是煩惱和問題從來不會自行解決,它就像影子相伴相隨。
而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難題,就像派克說的:「人生苦海無邊,那就接受苦難重重。」
不要說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問題,要敢于嘗試,勇敢的邁出那一步,就像愛不是口頭說,而是要有行動。
對待生活,我們不要一味等待風暴過去,而要學會在雨中翩翩起舞。
既然路已經擺在那里,我們要做的就是敢于正視問題,一步一步走上一條心智成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