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讀《人間食糧》這15句話,給疲憊生活一點精神的能量

哒哒哒 2023/09/09 檢舉 我要評論

1891年,王爾德的聲譽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他在巴黎小住期間,一位熱愛文學的年輕人,千方百計去見了自己的偶像王爾德。

這位年輕人,叫紀德。

後來,王爾德因同性戀導致聲名狼藉,鋃鐺入獄,大多數人都敬而遠之,但紀德仍和王爾德保持了親密的聯系。

成為作家后,紀德更是一點都不避諱描寫同性之間的愛欲,就連他自己,也和王爾德一樣,是一個同性戀者。

那時候,紀德已經成了大師,作品影響了無數人,還在1947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

薩特說:

「他為我們活過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

同為諾獎獲得者的加繆也說:

「紀德支配了我的青年時代。」

作家余華,在看完紀德的《窄門》之后,渾身顫抖,聲稱這輩子要是能寫出這麼一本書,就心滿意足了。

《人間食糧》是紀德游歷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抒情方式寫成的一本書,也是紀德的精神獨白,被奉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經’,紀德也說,這是一本尋求解脫的書。

書的內容很精彩,就算你沒讀過,讀了書中這15句話,也能給疲憊、忙碌的生活,一點精神的力量。

01

世間就是有些怪癥,偏要自己沒有的東西。

人生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我們擁有的,一種是我們沒有的。

放眼這世間,我們擁有的東西,數得清,看得完,而我們沒有的東西,數不清,看不完,就算用一輩子來數,也數不完,更何況很多東西,還要花時間、經歷、金錢才能獲得。

然而,真正能影響我們幸福的東西,不是那些我們沒有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

就算是最富有的人,他所能擁有的東西,也是極其有限的,在這廣大的世界里,人太渺小的,再多的擁有都顯得微不足道。

那些最幸福的人,不是什麼都有的人,而是最會利用自身所能擁有的一切的人。

世間有些怪癥,偏要自己沒有的東西。

世間也有一種智慧,懂得珍惜自身所有,才是幸福之道。

02

不必到別處尋覓,上帝無所不在。

紀德說:

我無從知曉我出世之前是否渴望生活,但是既然活在世上,我就理應享受這一切。

是的,既然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理應享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然而,很多人總是舍近求遠,從別處去尋求享受。

他們尋尋覓覓,想從外面找到最好的,花很多時間去追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去滿足自己的欲望,以此來換取快樂和幸福。

然而,最好的東西,有時候不必去別處尋找,它們一直都在你身邊。

我們最應該享受的一切,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切,而不是我們還未找到的那些東西。

幸福本不必尋找,幸福無處不在,只要你愿意,你就能看見幸福。

03

不要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

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因為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都要在別人的指示下生活。

後來,我們長大了,有能力照顧自己,可很多人卻忘了要怎麼選擇自己的生活。

紀德說:

「你永遠也無法明了,我們做了多大努力,才對生活發生了興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樣,我們一旦感興趣,就會忘乎所以。」

然而,不是自己喜歡的生活,任憑你怎麼努力,都不會產生興趣。

所以,要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不要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的生活,因為生活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別人認為好的,只是別人的,而你不是別人,原樣接受,不過是削足適履罷了。

04

你要把夜晚視為白天的歸宿,要把清晨視為萬物的生長。

遠行之時,水還剩最后半杯。

悲觀的人見了,總是哀怨地悲嘆:「只有半杯水了。」

而樂觀的人總是笑著說,「還有半杯水」。

水是一樣多的,但心態不同,從中能感受到的幸福完全不一樣。

人生之中,每天早上起來,就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了,有人笑著迎接這一天,把所經歷的一切都當成是一種恩賜,因為這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

可有人卻把這一天當成苦難的開始,要帶孩子,要工作,要做家務,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是討厭。

這麼一想,日子還沒開始,就已經夠折磨人了。

有人問大師:怎麼才能與自己講和呢?有些事明明無法改變,卻還總是念念不忘。

大師說:

當我把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替換成這件事想教會我什麼,一切都明朗多了。

是的,換個心態,任何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都是想教會你什麼,而那些不愉快的過去,就都找到了歸宿。

05

一旦環境變得與你相似,或者你變得像環境了,那麼環境就對你不利了。

有句話說:

我們那麼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每時每刻都試圖改變我們,把我們變得跟它一樣,成為它的一部分,甚至加強它的能量。

你周圍的環境都覺得,女人應該三十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你明明不想結婚,卻也在三十歲時將自己嫁了。

如果你慢慢覺得,這就是對的,那你就變得跟環境一樣了。

人如果變得跟她生活的環境一樣,就不容易成長,不容易脫離環境的限制,去看到新的生活方式。

紀德說:

「我希望在人世間,內心的期望能夠盡情表達,真正的心滿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絕望地死去。」

然而,一個跟環境相似的人,很難脫離他生活的環境去表達自己。

06

人生只有一次春天,追憶某次歡樂,不等于又接近幸福。

人生由兩段組成,一段是過去,一段是未來。

人在當下,既可以懷念過去,也可以期待未來,很多人總是喜歡追憶過去的美好和歡樂,沉浸在過去的美好生活中。

然而,過去已然成了歷史,再怎麼美好,也回不去了,不如在當下努力一點,讓明天變得更好。

盡管紀德說:

「細想起來,任何選擇都令人生畏,連自由也是可怕的。」

但因為害怕而停止不前,便等于拒絕了一切美好。

07

「你臨行的時候,最喜歡什麼?」

「最喜歡臨死的滋味。」

并不是看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帶走,而是放棄多少對我可有可無的東西。

靈魂再怎麼卸空了,也不足以滿滿盛下愛,而愛情、期待和希望,唯有這些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

在這人間,很多人沉迷于占有,拼了命賺錢,想增加自己的銀行卡數字,想讓自己名下多幾套房,多幾輛車,或者盡量多些其他的東西。

可是,這些東西真的屬于我們嗎?

不,它們只是暫時被我們使用而已。

紀德有句話說:

「每個人的不幸,就在于每個人總在觀察,又讓所見之物從屬于自己,其實,每個事物重要與否在于本身,而不取決于我們。」

深以為然。

當我們想讓某種東西屬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就被這些東西束縛了。

或許只有當我們的生命快到盡頭的時候,才會明白,我們花了一輩子去追求的那些東西,什麼也帶不走。

08

凡你感到自身獨具,別處皆無的東西,才值得你眷戀。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為無法替代的人。

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人,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跟你是相同的。

每個人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我們卻總想追求那些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的東西,卻總想要那些很多人認為好的東西,也不管那些東西是否適合我們,甚至也不管我們是否喜歡。

有句很諷刺的話說:

每個孩子的夢想都不是城里的一套房。

可是很多孩子長大之后,就把自己綁在了一套房子上,走到哪都得背著一套房子,實在可嘆。

和外在的東西比起來,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

紀德說:

「我自誨不倦,只根據我能做什麼來評價自己。」

可是很多人有時間追求外在的事物,卻沒時間塑造內在的自己,最終讓自己活成了一顆隨時可以替換的螺絲。

而少部分人,他們急切又耐心地塑造自己,終于讓自己成了光,無可替代。

09

人就是為幸福來到世間,自然萬物無不這樣指點。正因為努力尋求歡樂,植物才發芽,蜂房才釀滿蜜,人心才充滿善良。

在這個世界上,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在追求享受,但肯定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

所謂幸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可是很奇怪的是,明明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可很多人卻「忘了幸福」,所以畢淑敏有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

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當幸福即將來臨的時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學會感官的享樂,人卻無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韻律。

我們本就是為了幸福而努力的,可是很多時候,卻總是將幸福丟棄在一旁,好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那些身外之物一樣。

所以要記得,我們是為了幸福才需要物質的,不是因為獲得了物質成功才幸福的。

10

凡是你不善于給出的,反過來會占有你。果實如若不死,就只能孤孤單單。

學生時讀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他一輩子愛財如命,雖然有錢,但其實從未好好生活過。

他臨終前,因為看到家里點了兩盞燈,他就伸著兩根手指頭,連死都不肯死。

還是他的夫人懂他,知道他是說點兩盞燈太費油,他舍不得,所以就滅掉一盞,嚴監生才一命嗚呼。

真是個守財奴。

他有錢,可是對錢太執著了,不要說給出,就連自己都舍不得花,也成了錢的奴隸。

事實上,這世間很多事都是這樣,你越是執著,就越是被束縛住。

執著于錢的人,被錢束縛了。

執著于名的人,被名束縛住了。

最富有的人,往往不是擁有很多東西的人,而是給出了很多東西的人。

11

自己不能獲取幸福的人,就無法幫助別人實現幸福

毫無疑問,一個自己都活得不幸福的人,是無法帶給別人幸福的。

因為,他連如何讓自己幸福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知道如何讓別人幸福呢。

所以,要像紀德說的那樣:

不要相信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不要用來世的生活來安慰現世的生活,來幫助我們接受現世的苦難。不要接受。工作吧,斗爭吧,絕不要接受你能改變的任何不幸,要反復告誡自己,這完全取決于我。

努力吧, 去追求你的幸福,唯有你過得幸福了,這世界對你來說才是好的。

12

「人陷入了困境。」

「上帝:那就擺脫困境,我正是尊重人,才讓他們自己應付。」

人被拋到這個世界,就要接受這個世界的苦難和不幸。

然而,上帝之所以是上帝,就是因為他在這世間撒滿苦難,同時也在這世間撒滿希望,撒滿美好。

人會陷入困境,但無論何時,人都有擺脫困境的能力。

所謂困境,恰如紀德說的:

所謂痛苦,坦率地講,是人都虛構,而自然萬物都爭相讓人避免,如果沒有人的臆想,還能把痛苦壓縮到微乎其微。

什麼是痛苦?

當我們把一件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定義為痛苦的時候,痛苦就來了。

困境未必是人主動選擇的,但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選擇去擺脫困境。

13

人要逐漸擺脫從前保護自己、今后要奴役自己的東西。

年幼之時,人被親人保護起來,在成長的同時,也在接受親人灌輸給自己的生活觀念。

那種觀念會影響我們一生,那些曾經讓我們覺得安全的環境和事物,可能最后也會讓我們覺得痛苦。

弱小之時,我們會尋求庇護,在慢慢變強的過程中,那些庇護我們的東西也可能會反過來束縛住我們。

然而,人要成長,要成為自己,就要不斷沖破束縛。

沖破束縛,不是變得冷漠自私,而是成長過程中,我們所必須要面臨的一些選擇,就像鷹要翱翔,第一步就要飛出那個保護它的窩。

14

自己能獲取的,就不要哀求他人。

存在主義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就大多數人而言,自己需要什麼,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可是這世間有些人,既想得到,又不想付出,最終不是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想讓他人為自己買單。

然而,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除了你自己,誰都靠不住。

15

有朝一日,你開始明白,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苦痛,責任不在上帝而在人類本身,你就不再甘心忍受這一切痛苦了。

當一個人意識到,無論生活痛苦還是幸福,他都負有全部責任,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種處境的時候,他就不會無所作為地忍受自己的所受的痛苦了。

史鐵生剛坐上輪椅的時候,痛苦不已,甚至多次想要自盡。

但後來他明白了,這就是命運,上天給你什麼,你不能拒絕。

他同時也明白了,上天給你苦難,但從不拒絕希望。

想明白了這些,他就看見了樂觀,看見了積極,看見了幸福。

某些事件的發生我們或許無法決定,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面對事件的態度,這就是人的自由。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