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家庭易缺失的5種管教方法,父母要常用,孩子才會越來越出色

happy 2022/12/19 檢舉 我要評論

當過父母之後,才知道,其實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的教育方法,還是有些差別的。在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出于對孩子的疼愛,也因為家庭成員時間、精力上的充裕,容易出現管教上的忽視。

想寫這個話題,是因為朋友家的大寶原本看著就是個非常正常的孩子,最多就是嬌慣些。但是 自從家裡添了二胎之後,5歲的大寶,便有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了。

家裡只有大寶的時候,好吃的、好玩的,都優先給大寶,現在家人給二寶單獨買嬰兒玩具,大寶就有些接受不了;

原本,大寶都是媽媽喂飯,但是現在媽媽卻要給小寶喂奶,經常顧不上他,于是大寶每次吃不上飯的時候,就去 折騰小寶,不弄哭不罷休……

家人一邊要照顧小寶,一邊要安撫變得越來越暴躁的大寶,精疲力盡。

這是因為二胎來了,大寶的很多問題才提前出現,若是二胎不來,可能父母要 等孩子青春期、成年之後,才會發現問題所在。

所以,小編特地拎出了5種獨生家庭容易遺忘、缺失的管教方法,父母一定要常用,對孩子才會有長久的益處,孩子才會越來越出色。

獨生家庭易缺失的5種管教方法,父母要常用,孩子才會越來越出色

第一種:扮弱法

獨生的孩子,因為從小受到父母、老人周全細心的照顧,所以比較容易膽小、不夠勇敢。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做些什麼,也都被父母家人給做完了,讓孩子沒有任何成就感,逐漸的,孩子會對很多事情看得很淡,責任心也會缺乏。

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步入社會之後,容易產生畏懼心理。

想要讓孩子變得勇敢、有責任心,有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家長「扮弱」。

媽媽:「哎呀,有小蟲子,媽媽有點害怕!」

孩子:「媽媽,別怕,我來啦!」

爸爸:「胳膊有點不舒服,想要喝水,誰能幫我一下呢?」

孩子:「爸爸,我來!」

孩子的責任心與勇敢,都是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培養起來的。當然了,孩子每一次優秀的表現,家長都要夸贊一番哦!這于孩子而言,是鼓勵,也是動力!

第二種:冷淡法

任性,幾乎是每一個獨生子女的通病。

家裡就一個孩子,老人寵著,父母愛著,孩子就會看人下菜碟,哭一哭鬧一鬧,就能夠獲得全家的關注、安慰、滿足。

時間久了,孩子能不任性嗎?

每一個任性的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沒原則寵著他的父母或家人。

孩子在亂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最好的處理辦法,就一個——冷淡法。

鬧著要買玩具,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買,然後任他鬧去,別理;

無緣無故發脾氣,別慣著哄著,不要理會,等他安靜下來告訴孩子,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就行……

過度關注孩子的任性,會讓孩子錯誤地感覺到,自己的任性是有用的,從而越發任性。

而對孩子的任性冷處理,給他講明道理,就隨他發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關注,從而自動收斂自己的壞脾氣。

第三種:放手法

家裡就一個娃,娃做事兒又慢,然後慢慢的,家長就開始各種「包辦」了。

幫孩子穿衣服穿鞋;

喂孩子吃飯;

幫孩子收拾東西;

甚至,還有幫孩子說話的。

記得有一次在小區遇到了一個熟識的老奶奶帶著5歲的小男孩,我們和老奶奶打招呼,也和小男孩打招呼,逗了逗小男孩:「你奶奶要帶你去哪裡啊?」

小男孩絲毫沒有開口說話的意願,問了幾句,全部是奶奶在回答。

其實, 小時候這個小男孩嘴裡總是巴拉巴拉說個不停,然後奶奶總嫌棄孩子話多。一開始的時候,有人和小男孩說話, 小男孩也想回答,但是,話還沒說完,就被奶奶給回答了,原因無他,奶奶就是覺得孩子說得太慢了。

逐漸的,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表達了,畢竟身邊有一個「代言人」。

無論是生活,還是交流,將屬于孩子的,交還于孩子,孩子才能夠有摸索的機會,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這樣長大的孩子,獨立性會更強,即便以後出去上學、生活,父母也無需太擔憂, 孩子也不會吃太多「不獨立」的苦。

第四種:賞罰分明法

有些家長會陷入這樣一個錯誤的誤區:

經常獎賞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

經常懲罰孩子,孩子內心會接受不了。

只是父母要明白,「賞罰分明」本來就是這個是社會的生存法則。所以,這個管教方法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有必要。

首先,賞罰分明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這樣進入學校、踏入社會之後,不容易誤入歧途;

其次,賞罰分明能夠讓孩子將心思更多地花在「正途」之上,逐漸的,孩子會明白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會增強孩子的目標感。

第五種:平等法

說實話,小編自己也未曾做到這一點。

在彩蛋小的時候,好的、大的東西,我們都會留給彩蛋。有時候彩蛋因為我吃的東西,比他的好而不開心的時候,我也並沒有在意,就遷就著他。

當時,我覺得,男孩子也是需要一些寵愛的,問題不大。

內容未完,請按「第2頁」繼續閱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