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讓三尺,我讓三尺,小地方也有六尺巷。
人生在世,需要激流勇進,更需要以退為進。
《增廣賢文》有言:「路徑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嗜。」
若你懂得「讓三尺」的智慧,就一定能渡人渡己,一生無憂。
01
謙讓是禮,更是格局。
孔子任中都宰的時候,路過達巷黨。一個叫項橐的男孩,在地上畫了座城,攔住了孔子的去路。
孔子有感而發:「松樹心實不虛,所以才耐得嚴寒。」
項橐說:「老先生,你說錯了。竹子心虛,但是和松樹一樣,冬天繁茂。」
孔子又說:「鵝有脖子,所以高歌。」
項橐說:「不全對,蛤蟆沒有脖子,照樣高歌。」
孔子行禮:「三人行,必有我師。」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看的事情很多,經驗很豐富,但是常常落入「按經驗辦事的套路」,孩子很天真,卻總能「出其不意」。
如果你作為大人、老者,習慣性居高臨下,那麼你就會失去禮貌,還會丟了格局。「水低為海,人低為王」,謙卑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
唐太宗,聽了魏征的教誨,才做了明君;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的輔佐......但凡種種,是謙讓,也是心懷天下。
平時,遇到誰,都讓對方先走,這樣的話,自己也能緊隨其后,走得順暢。看看那些路怒癥的人吧,他們爭執不休,結果誰都走不動。
講禮貌,規則才會順暢,人際關系才會和睦,從而一路順風,互相成就。
02
吃虧是福,更是智慧。
1875年的時候,二品官員鄧華熙從老家回到京城的家。
他從老家帶來了衣服、特產等。
按照規矩,進京要經過崇文門,并且積極納稅。如果鄧華熙找人打招呼,免稅是可以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事先托付好友,和管理崇文門的官吏溝通,然后繳納了十二兩銀子。
離開崇文門,他還給當差的小吏二十吊錢,算是勞苦費。
自己吃虧了,但是留下了為官清廉、遵紀守法、關照下屬的好名氣,也算是得到了回報。
很多人,一點虧都不愿意。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別人應該關照自己。如果有人欺負自己,那就更不得了了,非常爭個你死我活,要自己多得一點利益。
不吃小虧,就會吃大虧。
平時生活中,很多人,為了幾角錢,和人產生口角;為了一把青菜,一個塑料袋,和人斤斤計較,顯然是消耗自己、消耗關系。
也有一些人,為了去領免費的東西,被人騙得團團轉,花很多錢,買了無用的保健品等。
那些吃虧的人,識時務者為俊杰。這是看清了事情的真相,知道如何尊重規則,培養人情,從而順利抵達自己的目標。
03
忍辱是恥,更是力量。
古人發明了很多的道理,其中有這樣幾個:忍辱負重;知恥而后勇。
一個人忍受了別人丟來的羞辱,看起來是自己很窩囊,其實是忍一時,風平浪靜。保護好了自己,承受了壓力,是可以觸底反彈的。
戰國時的齊桓公,在做君王之前,被管仲射了一箭,差點丟了命。但是他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從而做了霸主。
清朝末年的曾國藩,小時候讀書成績很一般,還天生愚鈍,被同學們叫了一個外號「豬仔」。他默默的承受了很多年,後來中了進士,做了大官。
劉備和曹操一起聚餐,曹操說:「天下是你我的啊。」當時的劉備,毫無實力,嚇得筷子都掉了。曹操哈哈大笑。
欲成大事,不拘小節。忍辱,就是人生路上的「小節」,若你不承受,就會亂了自己的計劃,還會持續被高人壓制,難以翻身。
受到了屈辱,說明你的人生有了一道傷疤。但是你成功之后,再去看傷疤,一定是最堅硬的地方。
04
寸步不讓,是為大禍。
戰國時,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于是制造了孫輩背叛魏國的假象,導致孫輩被割去膝蓋,和豬羊混居。孫臏逃到齊國后,助齊攻魏,龐涓身亡。
智瑤為獨吞晉國的錢財和土地,逼著韓、魏、趙三家,對自己俯首稱臣。遭到趙襄子拒絕之后,智瑤發動戰爭,圍困趙襄子在晉陽,還引水灌入晉陽,導致百姓一片哀嚎。最后,韓、魏、趙聯合起來,滅了智家。
不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人,注定要惹禍。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再大,得罪的人多了,或者把別人逼急了,就會反抗。
要是遇到獨木橋,你寸步不讓,那對方就會停留在橋上,從而雙方活活受罪。
當一個人什麼都要計較的時候,心眼就只有針眼那麼大,容下的東西,少之又少。心眼小了,格局小了,智慧也進不來了,幸福沒有地方安放。
最可怕的是,一個人和家人也要較勁。當家人反目成仇之后,誰都沒有地方待了,從而全部走向衰敗。
禍事,看起來很可怕,其實是從「計較小事」開始的,從心眼很壞開始的。需要防微杜漸。
05
古人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能走多遠;一個人的心眼,決定了生活有多好。
不要把自己困住「狹隘的心胸」里,也不要固定在一座城一塊地之中。天大地大,我們只是匆匆忙忙的過客,而不是天地的主宰者。
放寬心,可以接納萬物;放開手,可以擁抱世界。
從今往后,讓一讓,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