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這世上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最美好的期望。
然而,養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父母與孩子間的矛盾也漸漸浮現。
為了管教孩子,不少父母苦口婆心地與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可是效果卻微乎其微。
那麼,面對油鹽不進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今天的這本《一流的教養》,就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01
父母心態穩,孩子才能保持冷靜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急躁,愛抱怨,怎麼都說不聽。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
作者認為,如果你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心態平和、情緒穩定的人,那麼你自己就先得用這樣的態度處理問題。否則,再多的批評都無法發揮作用。
書中提到,一位爸爸在開車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嚴重的堵車。
此時,有些車輛為了占據靠前的位置,選擇了換車道強行加塞。
坐在旁邊的十歲兒子看到后焦急不已,他問爸爸:「你為什麼不換車道呢,爸爸?那條車道似乎更快些。」
但爸爸的反應卻非常平靜。
他告訴兒子,如果這個時候換車道加塞,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與其冒著生命危險去搶這點時間,還不如放松心情耐心等待。
聽了爸爸的話,兒子的情緒很快平復了下來。
面對兒子的催促,這位爸爸沒有指責兒子,也沒有跟著兒子一起抱怨,而是幫助他一起理性分析情況。
如此情緒穩定的父親,自然就給孩子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對于世間萬物作出的反應,往往來自對于父母的模仿。
因此,當孩子出現脾氣暴躁,言語激烈等現象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應該反思自己平時有沒有在壓力下出現過極端的言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先要改變自己,遇事不要太過情緒化,多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
長期以往,我們的態度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也學會用正確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麻煩。
只有父母的心態足夠平和,孩子才能學會冷靜地看待問題。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不但教育孩子會更加輕松,自己的生活也會越來越順利。
02
真誠的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無論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們的,是父母的肯定。」
事實上,排斥批評,喜歡贊美是人的本性。尤其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作為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肯定就更加重要。
然而,有些父母發現,自己明明已經努力地對孩子表示了贊美和認同,但孩子好像并不領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肯定孩子時,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真誠。
書中提到有一個叫羅比的男孩很喜歡打棒球,平時經常參加各種棒球訓練和比賽。大多數時候,他的表現都很出色。
可是在一次比賽中,羅比恰巧狀態不好,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即使羅比的媽媽一直站在賽場外為羅比加油,他還是沒能發揮好,最后輸掉了比賽。
比賽結束后,媽媽安慰羅比說:「沒關系,你已經盡力了。」
但是羅比并沒有受到鼓舞。因為從媽媽的語氣中,他明顯聽出了敷衍。
再回想起剛剛比賽時,每到自己將要接球的時候,媽媽就會大聲尖叫,感覺特別緊張。這讓羅比再次堅信媽媽其實對自己的表現并不滿意。
可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并非真心,那麼孩子是會感受到的。這種浮于表面的贊賞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打擊。
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優秀的孩子也會遭受失敗,再謹慎的孩子也會犯下錯誤。
但即便如此,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值得我們贊賞和激勵的地方。
因此,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這樣才能發自內心地認可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真切的關心和愛。
只有真誠的肯定才能換來真正的自信。我們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或許就是孩子世界里的一盞明燈,可以幫他們驅散眼前的黑暗。
03
夫妻間起沖突,反而是一個教育良機
在一個家庭里,除了親子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也非常重要。
夫妻之間的相處,其實就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如果夫妻關系比較融洽,孩子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順利。
不過,就像牙齒舌頭會打架一樣,夫妻之間感情再好,也避免不了矛盾與沖突。
這時候,很多夫妻為了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就會選擇逃避兩人發生爭執的事實,故意對此事閉口不談。
可作者卻認為,這并不是一種妥當的處理方式。我們應該要讓孩子知道,沖突也是人與人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果能夠正確對待沖突,反而有利于解決問題。
書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天夜晚,七歲的卡拉被父母的爭吵聲驚醒,感到十分害怕。不知所措的她只好躲在被子里,帶著不安繼續睡去。
第二天早上,卡拉的爸爸并沒有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而是主動找到女兒道歉,并向她解釋了昨天夜里與媽媽爭吵的原因。原來,兩個人昨晚在資金預算的問題上起了沖突。
為了讓卡拉知道這次爭吵并沒有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卡拉的爸爸告訴她:「你媽媽和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已經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如果還不行的話,我們會另想辦法。」
這下,卡拉覺得安心了許多。因為她明白,雖然父母會爭吵,但他們最終可以解決問題,并且依舊保持良好的關系。
當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后,很多父母都會擔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陰影。但事實上,學會面對與他人的沖突也是孩子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課。
因此,與其刻意掩蓋發生沖突的事實,不如把這作為一個難得的教育契機,讓孩子會學會直面沖突,通過溝通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再好的關系也避免不了偶爾的摩擦,但只要兩個人愿意一起面對問題,矛盾就可以被化解。
04
遠離嫉妒,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他人的嫉妒。
然而,孩子對大人的態度是很敏感的。一旦他們感覺到了我們內心的敵意,就會將這份敵意復制下來。
久而久之,嫉妒的種子也會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作者認為,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應當時刻注意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盡量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
書中提到,一位爸爸買了一輛新車,孩子們都很高興。每個周末,孩子們都會幫忙一起把車洗得干干凈凈。
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的鄰居買了一輛價格更便宜但裝飾更精致的車。爸爸非常嫉妒鄰居,整個人情緒都很低落。
從那以后,孩子們察覺爸爸對于新車明顯沒有那麼喜愛了。不僅如此,每當鄰居倒車時,爸爸都會羨慕地看著對方的車,好像希望坐在車里的人是自己一樣。
受到爸爸的影響,孩子們也漸漸覺得自己家的車不如鄰居家的車,沒有什麼特別的。
于是,他們不再注重車里的衛生,開始坐在車里肆無忌憚地吃零食,還把面包屑也掉在車廂里。
久而久之,原本漂亮的新車真的變得非常普通了。
其實,如果這位爸爸能夠學會欣賞鄰居家的車,同時也不貶低自己家的車,他和孩子們都會更加幸福。
正如艾青所說,「嫉妒是心靈上的腫瘤。」
陷入嫉妒,會讓一個人忽略眼前的美好,給自己的心靈帶來源源不斷的痛苦和煩惱。
因此,作為父母, 我們要多引導孩子關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不是為自己沒有的東西耿耿于懷。同時,對于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不盲目地羨慕和嫉妒。
讓孩子遠離嫉妒,學會欣賞他人,是一種教育的智慧。這樣的孩子從不因為別人的優秀而否定自己。他們不僅心胸更寬廣,生活也更愉悅。
寫在最后
有言道: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
父母平日里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當我們態度平和,孩子就學會冷靜;當我們表達肯定,孩子就學會自信;當我們直面沖突,孩子就學會溝通;當我們懂得欣賞,孩子就學會包容。
所以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不止是一種相互陪伴,更是一種共同成長。
孩子從我們身上看見世界,而我們則從孩子的身上看見自己。
最后,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并與孩子一起并肩前行。